上一页|1|
/1页

主题:孩子需要艺术的熏陶,正声小学倡导游学,将孩子的成长与艺术绘画链接,值得你选择!

发表于2015-02-04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人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些词语更象是作品和作者的心的对话。艺术之美的魅力便在于对心的感动。

美术教育相对于现今的教育体系来说,除了其学科能力和学科常识的基本属性和教育价值以外,还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当美术作品以渗透的方式沁入心灵深处,我们被作品所感,每一幅作品就如同一块砖石一点一点的砌成精神和情感的城堡。哪一片天地里,我们可以看到尊严、看到善良、看到自信、看到感动。或许这更是美术教育原本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审美和人本的开启:

美,就这个字在汉语语源中的本义来说,与舞蹈之舞字同源,而其字形则写照着一个头饰长羽而舞的人形。美感起源于舞蹈,而舞蹈本来是一种人体律动的表现,一种节律和通神的运动。对绘画来说艺术的美更是自我心灵的写照,是精神的一个定格。艺术作品是情感、思想、精神的视觉反映,这些作品的内在元素均来自人本的状态,“人”是绘画作品的根本,是艺术的创造者和感悟者。

图形对于儿童来说是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和信息传达,在儿童尚未具有文字表达能力时,图形就成了他们最好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图形图像是人们最原生最直接的信息传达和知觉接受方式。图式的表述因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而理所应当的被每一个阅读者欣然接受。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阅读过程中,作品会不断的激发出人们内心的共鸣。这种共鸣最终将作用于阅读者自身的内心,使其对自我尊重的自我意识得以复苏。阅读梵高的《向日葵》作品中向日葵虔诚而又极富尊严,在强烈灿烂的黄色调中我们似乎看见了生命的尊严和高贵,阅读梵高的生活,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清贫与困苦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中又有着梵高坚毅的品质和对艺术炙热的精神品质。你无法不被作品所感动,因为这样的作品会直接深入你的内心,触碰到最原始的“人”的情感区域。那些触碰使得“自尊”、“自爱”的人本精神得到开启。

在现今的社会和学校教育中。“自尊和自爱”应当是品德教育的起点,艺术教学和艺术学习中作品和作者通过教学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对作品阅读所获得的丰富的审美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能够有效的成为“自尊和自爱”这一品德的基石。而“自尊和自爱”正是人本主义精神的基本属性。

艺术审美和文化个体:

个体特性是美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文化个体也是艺术创造力的异向原动力。在文化个体的情境下,呈现的是一个正方体的形态结构,在这个结构下,每一个人都能够完整的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决不会形成群体文化中那种由上至下的金字塔结构,不会建立权威和跟随的位置体系。在个体文化情境中每一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精神风貌都将得到完整的展现。而美术则成为这一展现最好的介质途径。

尊重自己的表征是一个自信建立的过程,这是一个和自身内在的和环境状况密不可分的个体过程。在艺术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作品、作者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个体文化特征,通过对作品中千变的个人风格和各自独特的精神价值取向的解读和欣赏,为学生自身的“文化个体”形成创造了借鉴的条件。

课例:《字母的艺术》在课程中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名字的英文字母为基本的创作元素,在赏析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字母间笔画的穿插组合,结合自己的感受表现出一幅具有个性和意象性思维的作品。由于字母组合的随机性和个人理解的差异性,因此作品千姿百态;同时作品又是具有意象特征现代形式,具象的特征最大程度的降低,因而每一幅作品都呈现出独具个人文化特征的视觉形式。而这一形式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新奇的,从未有过的视觉体验给每一个学生都带来了新的感受和成就感,成就得到的是自我信心的建立。

由艺术审美教育所带来的“文化个体”引发的是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通过自我的个体文化认识自己并发掘自我,通过审美再现的方式表达自我。在这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中“情怀”被累积沉淀;“心境”得到抒发;“个体”确立自尊。面对相对同一的教育模式,艺术审美教育中“个体文化”是使个人品质得到充分舒展的心灵空间,是品德塑造的又一个桥梁。

因此绘画乃至艺术正是以其具有的人本、文化个体、精神因素的博大属性渗透与转化着每一个与之接触的人,并使其不断地走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不仅仅对个体的每个人也催化着整个社会和文化的修复和完善。这或许是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

发表于2015-07-13

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很棒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啊

发表于2015-07-13

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很棒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