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坚持不使用化肥、不喷农药的中国农民

发表于2008-08-06
农药商的广告对治理虫子“咬牙切齿”,但虫子还是越治越多。 李彩虹/摄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尽管转了基因,也不停地打药,可虫子照啃不误。 李彩虹/摄



 20070814的《天津曰报》报道了中国内地的一个例子:中国农业曰益向典型现代农业靠拢,也就是买杂交或转基因种子、加化肥加农药加除草剂再加大型机械化,可是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的安金磊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一片荒地上起家,用自己培育的种子,不用转基因种子、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他不仅不杀虫、不驱赶来吃他作物的鸟,还专门种了一块地的谷子给住在地里的五百多只麻雀吃,他家养的狗都是吃素的,很多人不理解他,结果呢?多年来的结果对比证明,安金磊的有机农业的棉田长势良好,产量较高,成本低,生态平衡;而村民的现代农业棉田则生长不好,经不起干旱,产量不高,成本高,生态恶化。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使用农药,安金磊农田里生态平衡、平和,一片生机,不像其他农田充满杀机。于是,在自己生存也让他人生存的原理下,所有的生物都感恩似的帮助安金磊农田里的庄稼增加产量。安金磊没有使用杀虫剂和化肥的棉花在质量上不仅高出他人,在带来高收入的同时,也赢得了人心。由于在绒长、抗拉性能等方面,安金磊的棉花明显优于其他棉花,今年他的棉花已经被一家纺织厂商全部订走,准备做成内衣出售,收购价是每斤4.5元,而市价是每斤2.72.8元。不仅如此,他种植的谷子和其他庄稼也是高产量和高质量,而且生态极好。
发表于2008-08-06
 抗虫棉:离不开农药为哪般?
科学时报 2007-8-31    作者:蒋高明 李彩虹
   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方某县素有“银棉之乡”美称,棉花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柔软的棉花让棉农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棉铃虫大暴发彻底击碎了棉农的“发财梦”,打那之后,棉花在该县消失了若干年。
   上世纪末,抗虫棉出现了,这得益于转基因成果的规模化应用。有了抗虫棉,人们又陆续开始了棉花种植。当时人们议论的最多的就是转基因棉抗虫吗?开始时,抗虫棉表现确实身手不凡:虫害小了,农药用量少了,产量和效益也提高了。棉农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延伸,抗虫棉的表现就没有当初那样有效了。它有天生的弱点:苗期病害多,需要及时打药防治。也就是说,棉苗一出来就和农药结下了不解之缘。另外,抗虫棉易患枯黄萎病,死苗、烂根比较严重,而且很难治愈,只能防治,需要喷施壮苗、助扎根的药剂。抗虫棉对蚜虫不抗,还得打药防治蚜虫。目前农药市场上,围绕棉花种植的药剂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农药商们在棉农身上赚足了钱。
   喷施农药的时间间隔约3~5天,每喷雾器装满可达40斤,内含30~50毫升不同种类的农药原液,一亩地一次至少喷两桶。也就是说,科学家向抗虫棉转移的某种基因可能有效地抵抗了某种目标“害”虫,但对于增加的其他虫子们就无能为力了,农民们还得回过头来借助剧毒农药。是否还需要转移更多的基因?虫子们“严阵以待”。
   一旦棉株长出“蚊子嘴”(棉桃幼期),就得着重防治棉铃虫。该虫在生长季节能发生3~5代,越是后期的棉铃虫越难治。今天的棉铃虫已不是从前的棉铃虫了,它们的危害性大大增强了。好像虫子们有意捉弄人类似的,专使蕾铃脱落。为了增产增效,棉农们不得不借助“座桃王”、“整枝打杈”等药剂防治棉铃脱落,喷施“棉桃膨大素”等使棉花多吐絮。
   除棉铃虫肆意危害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未知名的虫子。三四年前出现了一种类似盲春象的硬壳虫子,甚是了得,所到之处,蕾铃几无幸免地脱落,致使棉花严重减产,棉农们称它们为绿盲春象。有的四肢细长,形体比苍蝇还瘦弱,危害性也是“大大的厉害”。
   目前的农田是充满了杀机的“屠场”,农药、除草剂大量使用。但是,不幸的是,害虫和杂草们越治越多,药物浓度越来越大。昆虫们在人类制造的杀虫剂诱导下迅速进化:长出了很厚的蜡质层;消化系统可产生降解农药的酶,抗药性越来越强。另外,虫子的进化速度远大于农药研制的速度,一般杀虫剂很难将成虫杀死。虽是抗虫棉,叶片上也分布着许多被虫子蚕食的缺口。
   棉桃到8月中下旬就陆续开放了,此时才基本停止打药。棉花产量一般为500~600斤/亩,价格2.5~3元/斤。每亩肥料需230元、农膜34元、农药300元、转基因种子70元、整地100元。扣除以上成本,每亩地经济效益516~1066元之间。这可是全年的收入,因为棉花只能种一季。
   给棉花不停地打药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严重的。稀释农药大多用灌溉井中的水,在提水、加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农药泄漏到地下水中,进而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在现场调查时,我们发现,每个井附近都可见大量的农药瓶、药剂包装袋等。
   与上述灭杀棉虫和“饿”死(转基因抗虫)昆虫做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河北枣强农民金安磊的有机种植试验耐人寻味。他采取与昆虫甚至麻雀和平相处的做法,坚持不使用化肥、不喷农药,更不用转基因,采取传统的有机种植。六七年平静地过去了,土地让他保养得能感觉出弹性来,虫剌蛄、蚯蚓都回来了。2004年,罕见的灾年让安金磊的40亩棉田成了明星:无机种植的棉花大减产,而他种的棉花大丰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亲自驱车前来参观。在事实面前,专家也无语了。
   棉花是我们穿衣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棉籽还可榨油。但是,我们是否为了穿得暖,就需要将环境污染掉?既然转了基因,但棉花在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施加大量农药,就是雪上加霜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才是我们追求的长期目标。
   (李彩虹为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发表于2008-08-06
 大德:“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我们现在生活的大环境,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你看气候反常,灾难频繁,而且灾难一年比一年严重!地球真的是生病了,地球怎么病了?是我们的心不好把它搞病了。
   “今天这个世间,心理上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乃至于生理的污染,生活环境的污染,都达到了极处。身心都受到污染,所以现代人身体多病。”
发表于2008-08-06
 虫子也要适应环境
发表于2008-08-06
引用:wj531yhl2008 在2008-8-6 15:10:54写道:原帖
 虫子也要适应环境
 
 废话吗..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