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

主题:经济小论坛

发表于2003-10-27
快到年底,大家在各自行业有没有感觉到经济的脉搏?现在的股市--低潮;银行--资金紧张;钢铁--涨价;农副产品(棉、豆)--猛涨;房产--度难关;人民币--升值压力;出口退税--准备减低比例;总之,今年有点看不懂。
发表于2004-02-10
不知大家对今年经济有何看法,会不会有新一轮象93年的提升(鄙人感觉或许有可能)
发表于2004-03-03
顶个贴,请1001兄有空灌水。^_^
发表于2004-03-04
【经济随想】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王建


未来十年就是到2015年以前。说到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首先应该对到2015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有一个判断。


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曼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理论,即重工业一旦在全部工业产出中的比重达到一半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达到三分之二以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就算是基本完成了,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率关系看,一半就是1,三分之二就是2,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系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日本,“霍夫曼系数”已经达到3,80年代中期的“亚洲四小”都达到2,都是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标志。中国在改革开发前由于特殊的发展战略也曾达到3,但不是正常的工业化道路,改革以来进行了很大调整,80年代出现了轻工业的超前增长,重工业比重虽之下降,但是到90年代以来,重工业的比重又开始上升,目前的“霍夫曼系数”约为1? 25,所以可以说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验,到2015年“霍夫曼系数将可能超过2,工业化任务也将进入到后期阶段,人均GDP 将达到3500美元。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也是城市化的高潮,中国由于过去一直采取工业化超前战略,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极不同步,所以在未来十年中城市化高潮还会更“高”一些。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是生产要素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不仅人口要进城,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资金还好说,目前就有较多剩余,主要是土地极为稀缺,因为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平原只占12%。工厂、城市和道路都要建设在平原,而平原又是中国最宝贵的农业资源。中国有超过19亿亩耕地,其中坡度低于8度的平耕地只有9亿亩,主要在平原,都是耕作条件最好的优质耕地,以粮食亩产来说,平耕地的亩产量是其他耕地的两倍以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平均在1千公斤,亚洲国家膳食结构不同,消费粮食少一些,也要500公斤。中国到2015年人口将超过14亿,人均500公斤总量就是6亿吨,1998年是中国粮食产量的高峰,达到5. 1亿吨,但是自1998年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退耕还林等原因,耕地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千万亩,产量也减少到今年的不到4? 5亿吨。虽说有粮价下跌、农民减少种粮的因素,但耕地减少的影响更大。如果由于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停滞不前甚至继续下降,到2015年的供需缺口就可能扩大到1. 5亿吨。长期以来,世界的粮食贸易量稳定在2亿吨上下,如果有四分之三让中国买走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没有粮食,工业化也好,城市化也好,统统提不上。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帐,1998年以来中国耕地面积减少如前,而非农人业口增加了5140万人,人均城市化占地是1. 23亩,去掉退耕还林面积也要0. 8亩,按此计算,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非农业人口再增加3个亿,中国的城市化率也才达到45%,耕地却要占掉2. 5亿亩,这怎么了得?所以,土地以及粮食供给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关系就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极大制约。


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主导阶段,最显著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消耗大量增加。轻工业主要是生产吃穿用品,所以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是需要地表以上的农产品资源,而重工业主要是生产住和行的产品,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是金属和能源,资源指向也就从地表以上转为地表以下。中国虽然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但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等的蕴藏量却都在世界的5%以下,人均排在世界80位以后,所以相对于需求来说极为不足。以钢铁来说,去年中国的产量已经是美、日产量之和,今年的总消费量将达到2. 5亿吨,明年可能上升到2. 8亿吨,但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经验看,人均消费都是1吨钢。中国对钢铁的需求可能还要高一些,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正在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消耗的钢铁还有满足世界其他国家需要的内容。二是中国的人均平原面积太少,为了减轻城市化与农业在土地资源上的矛盾,必然要走大城市化的道路,这就会使中国城市的“容积率”水平比任何国家都高得多。容积率高就高楼大厦多,而高层建筑每平米所消耗的钢材比一般性建筑要多出三分之一。人均1吨钢2015年14. 5亿吨,差不多是目前全球每年的钢铁产量的两倍,许多人认为中国近两年钢铁生产和投资的增长率太高了,已经高得“离谱”,认为人均500公斤即总产量7亿吨都不可能,但是,去年浙江的钢材人均消费量差不多就是500公斤,浙江人目前的生活水平就是未来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吗?但是仅有需求还不行,还得看供给条件,自己生产不足就得进口。今年中国铁矿砂的进口量超过1. 5亿吨,已经超过日本,已买进了世界可贸易量的30%,7亿吨就得把目前世界铁矿砂的全部出口都买下来,而14亿吨世界铁矿砂的产量就得翻一番。


与石油比较,钢的矛盾还不算最突出,因为世界铁矿砂的可采储量还有3500亿吨,如果中国需要供给还可能增加,但目前世界石油的可贸易量只有16亿吨,而且产量增加的难度很大,后备资源也不多。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的原油至少是1吨,美国是4吨,日本是2吨。中国从1993年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今年的石油进口将达到8千万吨,比去年要增加1千万吨,到2015年如果人均消费一吨油,总量就要14亿吨,国产能力可能只有2亿吨,就要进口12亿吨,等于要把全球四分之三的贸易量买下来。由于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大国的石油利益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国际政治和军事问题。但是中国人均石油消费上不来也搞不成现代化,目前中国私人轿车的保有量只有400万台,家庭拥有率只有0. 3%,而发达国家都在70%以上,如果没有宽敞的住宅和家庭轿车,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目标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差距矛盾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制约。


此外,还有水资源的制约问题。


环境因素也是很大的制约因素。中国由于缺油,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在相当程度上是靠煤,而煤的燃烧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大气。中国的有限的平原面积90%集中在沿海,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都会在这些地区展开,为了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工厂和城市都会在有限的地域上集中,也就会造成有害气体、液体和气体排放物的集中,其集中程度可能只有日本才能相比。但日本是岛国,国土呈狭长状,海洋大气环流的运动,使日本比较容易净化大气,工业和城市污水也可很快流入海洋。中国则不行,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受海洋季风的影响,大气主要是自东向西流动,例如每年刮的台风,运动方向都是从海洋向内陆吹,就不容易净化大气。河流也比日本长得多,不利于污水的排放。


还有就业问题。轻工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而重工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所以进入到重工业主导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到重工业主导增长阶段,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力明显衰减。在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率只要能达到7%以上,就能基本上吸收掉当年新增的劳动力,但是近几年中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却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的趋势。中国由于改革前的特殊工业化道路,造成了工业产值超前增长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的“二元结构”矛盾,至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高达3. 7亿,可实际约只需要1. 5亿人就够了,富裕的劳动力就是剩余,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可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重工业化的趋势,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停滞,就出现了“三农”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到2015年虽然中国的人均GDP 增加到3500美元,而农村仍然是9亿甚至是10亿人口,中国说什么也不是现代化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只能意味着富者逾富而贫者逾贫,社会发展就难以保持稳定。


总之,在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有些问题如能源、矿产供给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就会显得极为尖锐,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制定好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为篇幅所限,这篇文章重点是谈限制因素,中国实际上还有很多有利的国际、国内因素,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些有利因素,就可以化不利为有利,实现在新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

 

发表于2004-03-04
钱都花到哪去了?
 




由于社会保障网络的失去,中国家庭的储蓄率逐年上升,投入消费的支出相对减少,造成了中国的通货紧缩。由于中国家庭财富的总体水平还不高,消费主导经济增长尚需时日。


过去20年里,中国人大幅增长的收入没有被消费,而是被不成比例地储蓄,导致了许多部门的通货紧缩。由于铁饭碗和公共住房政策的废除以及教育开支的日渐增长,过去5年中国人的储蓄率也随之增长。中国的消费对GDP 的比率在2003年达到了30年来的最低水平。


我们估计中国家庭净财富是2003年GDP 值的140% ,比20年前增加了15% ,但是离400% 的比率——这才足够支撑退休后的生活标准——仍然很远。这样,中国的家庭储蓄在今后几年里仍将是通货紧缩的原因。


但是,中国人的储蓄行为也保障了最近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就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定价环境在今后几年里应该会有所改善。中国人的消费在未来3年或许会有所增长,消费对GDP 值的比率也将有可能上升。


产生通货紧缩的根源


自从中国20年前进行经济自由化以来,中国的家庭一直就是导致通货紧缩的力量。在计划经济体系里,中国人的财富被对等的经济条件剥夺了,这些经济条件包括:少量的计划供给食物、住房和就业。当政府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并给予人们更多的经济自由时,却没有给予人们私人财富来应对社会的不稳定。中国的家庭不得不通过储蓄重建自己的财富,以应对经济动荡。


在过去20年里,我们观察到中国政府正在逐渐拆除国家资助的社会保障网络。那些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因为得不到这些保障,不得不为今后买房和退休进行储蓄,这导致了" 人寿保险" 产业的诞生。这个产业的资产在过去5年里增长了350% ,2003年达到GDP 值的7% 。


在过去5年里,中国许多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社会保障也被政府解除,触发了另一波的储蓄浪潮。家庭储蓄对GDP 值的比率在1997年到2003年间增长了122% ,而此前10年该增长率为75% ,再前10年为34% 。


财富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这反映在较低的家庭财富对GDP 值的比率上——是通货紧缩的根源。当政府继续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时,中国人也将持续把储蓄置于消费之前,以应对持续上升的经济风险。


在不稳定中快速积累财富


我们估计今年中国家庭的总存款将达到10. 4万亿元人民币(2003年GDP 值的86% ),外币存款在过去5年里也翻了一番,达到900亿美元(2003年GDP 值的6. 4% )。


自从1998年中国实行房屋私有化以来,中国家庭已经为买房支出了2.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3年GDP 值的7. 3% 。公共住房的私有化是中国政府把财富回馈给中国家庭的惟一方式。公共住房的承租人从政府手里以市价的1/ 3或1/ 4购买住房。我估计,大约有30亿平方米的公共住房已经出售给了中国家庭,价值可能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由于许多家庭购买公共住房时支付的是现金,这些房屋的价值——相当于2003年GDP 值的25% ——已经被计算进中国人的家庭净财富。


各种各样的养老金计划以及直接投资在证券上的家庭财富大约为2003年GDP 的8% 。包括相当于2003年GDP 值7% 的人寿保险在内,中国人的全部家庭财富大约为2003年GDP 值的140% 。5年前,几乎全部由人民币存款组成的家庭财富只有GDP 值的68% 。中国的家庭财富在过去5年里增加了3倍,从1998年的6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今年的16. 9万亿元人民币。


只有当中国的家庭不需要储蓄那么多时,中国的消费才可能主导经济的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家庭净财富一般稳定在GDP 值的3到4倍之间。中国可能需要达到这个范围的最高点才行。由于城市高收入阶层一般是一个小孩的家庭结构,平均寿命又在不断增长,而且退休年龄也在提前,这将要求城市居民储蓄更多的财富来保障今后的经济安全。


中国人的财富对GDP 值的比率在过去5年里翻了一倍。这个比率在未来还将缓慢地增长。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是中国家庭财富增长可以借鉴的先例。当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0美元时,财富水平就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中国目前还只有这个水平的1/ 4。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财富对GDP 值的比率,大概还需要20年才能到达这样的平衡点。


消费应该能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得更好一些


当财富积聚到一定水平时,消费才能主导经济的增长。然而,解除社会保障体系造成的巨大通货紧缩已经被增加了3倍的中国家庭财富所吸收。这样,消费应该可以减少一些通货紧缩。


由于中国人的投资全部投入到了储蓄,也就是说,投资被可利用的资本(capital availability)推动,产出必须被定价后销售出去。零售业在过去5年里的增长其实要比此前的10年还要多。然而,这些销售的增长是通过价格战来吸引那些刻意储蓄的消费者而完成的。由此产生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也使许多公司的生存非常艰难。这就是过去5年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得非常糟糕的原因。


当家庭财富吸收了因失去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而带来的震动,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个让通货紧缩得到缓解的很好的宏观环境。这样,整体定价环境应该可以在未来几年得到改进。


整体定价环境的改进并不会使所有部门的公司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中国家庭的财富水平仍然无法使通货膨胀长期存在,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无法提高每个人的生存底线。控制成本则仍然是公司获取利润的必要条件。


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缺乏成本控制理念。在这些产业中,攻城掠地的圈地思想盛行,这对企业的盈利是有相当破坏作用的。投资心理在其他部门要好一些,但也并不是很健康。垄断行业似乎有着最好的法则,这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为市场份额而拼争。很多消费部门在几年的价格战后得到了巩固(如家庭用品和消费电子等),这些部门的圈地运动已经结束,希望它们的成本控制也能够得到改进。


我们正在营造一个使通货紧缩缓解的环境。这并不意味中国将再次进入通货膨胀的年代,只要家庭财富不足GDP 值的4倍,消费将仍然保持在通货紧缩之中。


另外,中国家庭新的担心也在不断地增加。政府通过一些垄断的产业来收取中国家庭的金钱。教育和保健费用在所有通货紧缩的年头里一直在涨价。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土地出售的价格来收钱,这使得中国家庭担心房价上涨而买不起房。1950年到1970年出生的一代,他们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必须为将来退休储蓄更多。这些因素都将阻碍消费主导经济增长。


但是,过去5年里中国家庭财富的迅速增长,应该可以在今后几年保持消费相对活跃,定价环境也应该会有所改进。


 

发表于2004-03-04
改革出了什么问题?
 

茅于轼


二十五年的改革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另一方面又是社会政治矛盾重重;一方面绝大多数人物质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不满情绪却未见得减少。相比与改革初期一片欢腾,人性得到解放的那种感觉,现在却是迷茫和失落。中央提出要完善市场制度,提出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方针,依然叫人摸不着要领。是不是完善了市场制度就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我们的关键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


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其目的是创造更多的财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目的大体上是达到了。改革以前全中国没有一个富人,整个中国只有一辆私人小汽车。现在有上千万的富人能够买得起小汽车,而且还有更多的人正在朝富人迈进。富人愈多是不是愈能使人感到满足呢?显然不是。富人的家庭未必都幸福,有不少烦恼正是富起来之后发生的。穷人怎么样呢?他们的生活虽然也有所改进,但是大大地落后了。他们感到富人的脸色不好看,尤其是社会地位降低,还要看官员的冷面孔。心里是十分地有气。想想还不如回到文革时代,虽然生活差点,可没有那份气受。于是富人穷人都不高兴,改革虽然帮助大家买了电视机,扩大了居住面积,桌上的肉也明显多起来了,可是富人穷人都没赏脸。


经济学家认为是收入分配问题,如果收入差距缩小,各方面的意见会缓和。这个猜测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改革的目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究竟富到什么程度会发生问题?如何预防?如何纠正?纠正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更大的副作用?都是难于判断的事。而且比较别的国家,他们的贫富差距和我们的差不多,可是多少年来相安无事。可见问题并不完全在经济上。


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目标是生产财富的极大化,可以说差不多就是金钱至上的改革。全国人民为GDP的增长而斗争,企业家为赚钱而奋斗,学生为就业而学习,工人为挣工资而工作,整个社会就是靠赚钱推动着。应该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一个社会必须有物质财富才能生存,才能繁荣。过去搞计划经济,不允许人们为自利而工作,都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结果弄得大家不但丧失了自由,还是吃不饱,穿不上。现在用钱来推动,物质方面确实丰富多了。现在的问题在于把钱作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钱只是达到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最终目标应该是追求每个人的快乐,使全社会快乐的极大化,而不是全社会财富的极大化。这二者有着重要的区别。


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之中,不知不觉自己变成了钱的奴隶。许多人到餐馆吃自助餐,吃得发撑,吃得难受。因为不吃白不吃,多吃并不多花钱。但是吃到发撑却完全没有必要。为什么许多人做出这样的蠢事,因为要对得起自己所花的钱。人是被钱所驱使,做出损人损己的事,不是成了钱的奴隶吗?有些富人已经有了成千上万的家当,几辈子也花不完,但是在钱上还是斤斤计较,为了赚钱昼夜奋斗,连花钱享受的时间也没有。有些企业家,为了钱和多年来同甘共苦的合伙者反目成仇,不但丢失了友情,还把企业搞垮,落得人财两空。更有那些贪污分子,昧着良心赚钱,金钱不可能给他们带来欢乐,倒是成天的提心吊胆。即使他们的罪行没有被发现,生活是在恐惧之中,有什么快乐可言!但是他们毫不自觉。因为已经把自己交托给钱,成了钱的奴隶。做奴隶是痛苦的。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上以建设为中心,就是目标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风气,用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衡量一个人的地位。政府官员搞豪华建筑,形象工程。百姓跟着比阔气,比奢侈。好像除了物质就没有别的价值。比阔气是最愚蠢的花钱方法。自己没有实惠,反而被人妒忌。社会的快乐总量没有因为消费而增加,反而减少了。人们以付出劳动和精神为代价,创造出财富,但是把财富用来增加痛苦,这个过程具有双倍的破坏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炫耀性消费的破坏性和战争差不多。


我们的改革一方面是成功的,因为财富确实增加了,可另一方面又是失败的,因为快乐总量没有增加,各种矛盾,不满,纠纷却增加了。如果改革的大方向不作调整,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前景很难预料。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发表于2004-03-04
被透支的中国发展!
 




中国经济近几年保持了8% 左右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在经历SARS之后,全年依旧保持了8% 的高速发展,汽车,房地产,钢铁,石化等行业均保持着超过8% 的高速发展。但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许多问题,2003年夏天的高温和年底的寒流,突显中国的电荒和能源危机。另外,中国的诸多产品面临着反倾销的调查,彩电、服装、家具、打火机等。更深入地,我们将看到中国改革缺乏了前进的动力,能源、人民的支持、三农问题、经济和政治体制……诸多因素正在中国的发展,甚至已经开始转化反对改革的力量,这不是一种新的主义或思潮,更不是向左走,问题在于我们过去更多的是看中整体经济的增长却忽视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越来越多的改革利益集中在仅仅一小部分人的手中,而更多的人却没有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利益,也就不奇怪有人反对改革了。


盲目追求GDP的增加,表面上经济在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社会财富在增加,也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增长。GDP数字意义上的增加,让我们忽视了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误以为全体人民从GDP的增加中获得了利益,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4. 3,也许更高。中低收入并不存在着少报财产的问题,中国的富有群体却存在着漏报的问题,因此,实际基尼系数要远超过4. 3。


不得不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中国的许多可持续发展力的透支为代价的。被美国政府调查的多起反倾销案件,固然有美国政府的政治因素,但我们同样思考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我们的低价有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因素,但更多的因素是我们的低工资,大量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保障,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失业保险,没有住房公积金,没有好的工作环境,没有好的工资防护,甚至是在牺牲他们健康的情况下换来了我们出口的增长,换来了我们的通货紧缩。这是不公平的,城市户口的人力成本里包含了我们常说的三金,而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会保险,但他们同样面临着养老的问题,面临着看病的问题,面临着住房的问题,面临着没有工作的问题。如果按1000元工资计算,他们应该获得约200元左右的保障,按2亿农民工计算,每年因此被透支的社会保障就为4800亿元,接近于我们国家今年的GDP增加值。我们用透支的社会保障来换得了出口的增长。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在50年后尤其明显,而现在的农民工就是50后老龄化人口的主要人群之一,我们透支了50年后的中国经济换来了现在的繁荣。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要超过了我们口头上的重要性。25年的改革,前10年农村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农民是改革的最早收益者之一,但农村在90年代以后的发展缓慢了,在有些地方就是停滞了甚至是倒退。即使在前10年的发展中,我们对农村问题的重视不够,发展很大因素上是依赖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农业基础设施却并没有得到改善,是建立在80年代以前的农业设施上,只不过被充分利用了。农业设施,土地,农民的收入,农民的保障,农村的卫生等在90年代后一直在被透支着,感谢SARS没有在农村扩散,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农村的实际问题。农村的电力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卫生设施不仅没有发展,面临着停滞甚至是倒退。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没有地方看病,农村面临着清洁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尽管如此,三农问题仍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固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但不能就此让他们50年后面临无依无靠的困境。中国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同样,中国人的生活需要可持续的提高,不能用长痛换来短暂的快乐。把问题留给50年后的政府,就如我们现在我们承受着人口问题的重压。


我们一直说要扩大内需,采取的往往是增大基础建设投资,或者说增加公务员工资,……而恰恰忽视了改善农民工的权益。粮价基本没有变化,生产资料在上涨,看病的费用在增大,教育的费用在增大……尽管中国整体面临的是通货紧缩,但更多的农村面临的是通货膨胀,也就是说中国既面临着通货紧缩,同时又面临着通货膨胀,只不过出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已,而这个阶层主体的农民又是一个被忽视的阶层。在农民支出比例中站最多的教育和医疗费用一直在增加,而收入增加有限,他们有比富有人群更多的内需却没有购买能力。我们不仅没有给予农村更多的财政支持,反而将大量的农业税收用于城市建设,这本身尽管没有错,但如果以不考虑农民的生死为代价是危险的!在未来的相当时间内中国农民在人口数量上仍是社会的主体,我们不能以牺牲他们的发展来换取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2003年夏天和冬天的电荒,同样给我们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能源短缺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未来的现实。其实,中国不仅面临着能源的短缺,还包括各种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燃料资源等。而我们过去25年的发展是以大量能源的消耗,是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也就是说,在过去25年的发展中,我们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环境成本,牺牲了环境成本换取了经济的发展,透支了中国的环境成本。这也是我们的出口为什么低价的一个原因,企业不用考虑环保,不用考虑生态资源的成本,比如说家具业,既不要考虑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也不用考虑农民工的健康,也不用考虑大量森林被砍伐带来的环境问题,这样的低成本是美国政府计算不出来的。


2001- 2003年,中国发生数以千计的矿难,伤亡人数数以万计,仅仅最近发生的重庆井喷事件就造成了240多人的死亡,上千人的中毒。其间,发生的各种工伤事故更是不断。中国的经济尤其是一些出口型经济,以及能源矿产的开发是一种带血的经济。在辽宁等省发生的多起因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问题,造成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窘迫和困难。……所以这些,都曾经对我们过去25年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现在却生活困难。不仅现在,未来仍旧面临着困难,而且将有更多的人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我们的出口增长了,我们的GDP增长了,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的资源换取的,是在用一部分人的生命和鲜血换取的。我们的GDP是建立在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上,是建立廉价的能源和资源基础上,而这又是建立在大量的工人的鲜血和低工资上,他们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没有住房公积金,他们死亡的代价往往仅仅是几万元的补偿而已,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下中国面临着电荒,还哪有精力管矿工的生死呢?在确保电厂用煤的要求下,最近频频发生的矿难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为了中国的经济,我们透支了矿工的生命,透支了中下层的利益。


股市3年来的低迷,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行,为什么呢?在不成熟的政策指导下,中国股市透支了中国证券和金融改革的成果,透支了中国百姓的积蓄。据统计,2001年6月末,沪深两市的市价总值为53630. 68亿元,流通市值为18866. 36亿元。截至2003年9月末,上市股票由1137家( 含B股) 增至1362家,但沪深两市总市值却没有同步增长,仅有39080. 79亿元,流通市值同样如此,仅12719. 12亿元。也就是说时隔两年零三个月,股市总市值蒸发14549. 89亿元;流通市值蒸发6147. 24亿元。如果刨去期间配股、增发、新股上市等新增的市价总值与流通市值,恐怕单流通市值损失就约9000亿元,约47% ,接近于2003,2003两年的GDP实际增加值。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果相应的资本作为保障,是困难的,而现在我们的资本和金融市场早已经透支了发展的动力,沦为吸食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吸血鬼。


至于腐败,问题之严重,已经决非抓几个省部级干部的简单问题了。中国的腐败,中国式的私有化进程,中国的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新的“三座大山”,刘涌案件即是最好的说明,涉及地方政府高层,涉及经济活动,涉及黑社会,对政府的运作,百姓的生活,社会经济均造成了巨大影响。刘涌的判决一改再改,则可以看出这种渗透的深度了,到了非得中央政府干涉的地步了。


最可怕的是被透支的中国百姓的改革热情。在25年的改革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法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在这些均不完善甚至是没有任何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我们不断推进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不断推进中国就业体制的改革,造成了中国式的市场经济,造就了很多吸食国有资产的财富寡头,造就了无数个中国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支撑中国改革的中下层的改革热情正在减退,甚至转化为对改革的反对和质疑。2003年,多起因动迁而引发的事件折射了存在的问题。动迁,一部分人获得了利益,一部分人失去了利益。最重要的是很多中下层将改善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动迁上。股份制改革,减员增效,下岗,管理层持股,……对改善国有企业尽管有一定的作用,但却是以大量工人的利益损失换取的,他们发觉改革背离了他们的利益。国有企业改革以大量工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小部分人获得了巨额的利益。前一段时间暴光的大连某国营企业实际资产5000千万元仅仅被以400百万元出售。如果说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还可以接受,但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得益者不是国家而是一小部分人,支持改革等于支持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这是以自己的贫穷换取的,他们可能还会支持改革吗?2003年,4位省部级干部因腐败问题被抓,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俄罗斯私有化进程的后果值得我们警惕,在中国,有多少个“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吞噬着国有资产呢?中国老百姓是希望继续推进私有化进程,还是希望出现普金式的铁碗人物呢?


另外,正因为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早期的私有经济不承担着任何社会责任,自然就造成了国有企业负担重的假象,我们总是说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正是以牺牲国有企业来换取私有企业的发展。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却没有出现世界最大的工会,恰恰是世界上最软弱无能的工会,甚至可以说中国就没有工会。我们的改革面临着对利益既得者的绥靖政策,不断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不断地用社会中下层的利益去填饱他们对改革利益的贪婪!稳定是我们过去25年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我们已经透支了我们的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下岗工人的抗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经济的成就掩饰不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停止改革是错误的,但任凭改革的盲目前进也是错误的,决不能以中国的未来换取眼前的短暂改革成就,如何让改革再次成为全体人民获益的改革,成为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改革,是中国改革面临着的急迫问题,否则改革将面临着曾经是当初改革的积极推进者——中下层的反对!

 

发表于2004-03-04
索罗斯说中国经济与美国赤字是两大泡沫。^_^
发表于2004-03-04
中国经济有发展过快的嫌疑,现央行正准备调整。
发表于2004-03-04

现在什么原材料都涨价!!银行贷款紧缩!!!!
也是所谓的“软着陆”啦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