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华景里】-广州地名的历史

发表于2010-08-16

广州地名考查

  天下太平,岁月静好,是无论哪个朝代的老百姓都拥有的愿望。这样的想法也被贯彻到了广州街巷的命名中。

广州老城区的许多地名都很有广府人特色,就是讲究“意头”、吉利、吉祥。历史上,广州曾经有11条五福里、5条九如坊、8条吉星里。而吉祥路、盘福路、文德路、福今路、丁财巷、华贵里、昌盛里、万乐里、永乐街、同乐院、怡乐街、普安街、安业里、紫来大街这样听上去喜气洋洋的街巷,更是数不胜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州人结婚有了个习惯:结婚接新娘一定要选对路线,不怕远但求吉利,花车要将所有可能走到的吉祥的道路、地名都要走过一次。谭师傅做婚庆摄影这一行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花车路线设计讲究很多的学问。“因为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另外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走吉祥的道路。同时还要避开一些名字不那么吉利的路段,也要尽量避免交通拥堵的道路。”

广州人喜欢这样吉祥的路名,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名字的由来。其实这些名字的背后,大都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福地巷:“一门四元”

福地巷在海珠中路。含人杰地灵之意。“福地”之誉,源自“一门四元”的佳话。

明代,广东出了个状元叫伦文叙。他勤奋聪颖、才思敏捷,被街坊邻里称为“鬼才”。

伦文叙24岁考中举人,34岁上京考试,连中“两元”——在会试中考第一(会元)、在殿试中也考了第一(状元)。当时,自从宋朝张镇孙考中状元以来,广东已经是220多年没有出过状元。这次伦文叙连中两元,一时之间,伦宅前赶来祝贺的宾客络绎不绝。此外,伦文叙的三个儿子也个个都有所作为。

他的长子伦以谅在广东乡试中,考中解元(第一名举人)。古代科举制度,解元、会元、状元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中的第一名。伦文叙父子三元具备,历史罕见。

他的次子伦以训,年仅15岁,也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六名举人。20岁上京考试,高中会元,在殿试中则考中榜眼(第二名进士)。

幼子伦以冼,17岁中举,后来也考中进士。

伦氏父子四人,个个进士,三元俱备,计夺得状元一个、榜眼一个、会元两个、解元一个,一门四元。科举考试,成绩之佳,古今罕见,声震四海。他的家乡南海县黎涌村曾有一座表彰他们的牌坊,坊上刻着皇帝的赞词:“中原第一家”。

广州是伦宅的所在,表彰伦氏父子的牌坊就更多了,几乎京城每传来一次捷报,羊城就会新增一两座牌坊。前前后后计有状元坊、会元坊、父子及第坊、父子会元坊、三元坊、兄弟进士坊、四海儒宗坊等七座牌坊。人们把伦宅所在地称为“福地”,附近一带被称为“福地巷”。

伦文叙的故居“世业堂”清代仍存。诗人樊封到此寻古凭吊后,曾有诗云:鼎甲频抡世业堂,金线锈出几鸳鸯。里称福地同冠盖,壁有莲灯芴半床。

惠福路:菩萨诞生地

起初,惠福路叫惠福巷。它之所以有一个这么“富态”的名字,和广州独有的民间神诞——金花诞有关系。

传说金花菩萨就出生在今天广州的惠福路。明朝洪武年间,广州巡抚的夫人临盆难产。巡抚大人遍寻广州名医,可是大家都束手无策。一天晚上,巡抚大人做了个梦,梦到一个白发仙翁对他说,只要请到一位金花姑娘,就可以保得母子平安。

巡抚惊醒后,马上派官差四处寻访金花姑娘,结果在一寻常街巷里找到了一名叫“金花”的小姑娘。官差把金花带到巡抚家,刚刚走到后堂,巡抚夫人就安全产下了婴儿。巡抚大喜,重赏小金花,而且称她为“金花娘娘”。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小金花被尊为活菩萨。不少孕妇都找她祈求保佑。妇女谣云: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多,离离成果。

后来,金花年事渐长,却没人敢和她这个“活菩萨”成亲。她终日闷闷不乐,最终投湖自尽了。第二天,她的遗体从湖中浮起,旁边还浮出一个黄沉香木像,酷似其形。于是,附近的居民将这个木像供奉起来,尊她为“送子娘娘”。“金花普主惠福夫人”,在金花居住处建起了金花庙,又称惠福祠,这条巷也改名叫惠福巷。1919年,政府扩建马路,惠福巷遂改名为惠福路。

金花投水的那个湖,从那个时候起也改名叫仙湖。后来,仙湖被填埋,仙湖路却一直保留到今天。明代诗人张诩还留下了一首诗:玉颜当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吹落万人家。

盘福路:佛门福地

盘福路的得名源于清代的盘福里(今名盘福直、横街和彭家巷)。长期以来,关于“盘福”的含义却成为一宗悬案。

清代《南海百咏续集》的作者樊封认为:“盘福是兰湖之讹音”。樊封是八旗人,讲的是“官话”,他觉得盘福与兰湖音近,因而作出“一脉相承”的结论。但兰湖(其遗址今为流花湖)与盘福里,自明代以来,即隔有西山、隔有城墙,所以如果将这两者扯在一起,未免有些牵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盘福”的得名与戒坛庙有关。“盘”者,回旋盘绕之意,“福”者,就是指戒坛庙。这座庙为何被认作“福地”?背后也有一段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古印度高僧求那跋陀三藏到王园寺(今光孝寺)译经传教,为了使佛门弟子有一个进行受戒仪式的场所,他创建了一个戒坛。戒坛落成之后,他立碑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过了82年,古印度又有一位高僧智药三藏前来弘扬佛教。他还从印度带来一棵菩提树,并虔诚地将这棵小树苗栽种在了戒坛旁。好巧不巧,他在种树的时候也撂下一句话:“吾过后170年之后,有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174年之后,即唐朝仪凤元年,我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在这棵菩提树下披剃受戒。

就是因为这段故事,当年高僧起戒坛和菩提树一带就被视为佛门福地。明清时,戒坛的仪门上高悬着“真如法界”的横匾,戒坛大殿的大匾则书“待圣人来”几个大字。这些都令“福地”之说流传更广。在这两个朝代里,现在的盘福路是广州的城墙。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开辟为大马路,因为它的位置在盘福里的北侧,所以就叫盘福北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去掉“北”字,遂成今名。

多宝大街:“三宝”象征西关

广州西关“三宝”,是前辈粤人对与荔枝湾为邻之多宝、宝华、宝源三条街的统称。

清代咸丰年间,西关多宝路有一所七开间的大屋,其正间入门为四柱大厅,接连三间均为起居室,另三个开间分别为花园、祖仙厅、会客厅。大屋的主人叫邓华熙,广东顺德龙山人氏。当年屋前石阶宽广,左右均有邻屋,初步形成了街巷,但尚未取名。坊众认为这里邓氏的名望最高,一致推举他为街道起名。邓氏欣然落笔,题“多宝大街”,获得一致赞同。从此之后,多宝大街、多宝南横、多宝坊、多宝街等名字开始名扬四海。

多宝为三宝之首,昔日西关三宝地段,汇集了广州最奢华的建筑。西关大屋的精华之作聚集于此。再加上这里街道通达宽广,笔直而整洁,在当时可谓气势不凡。

多宝、宝华、宝源渐渐成为了西关的象征,而在五洲传播。1912年,孙中山先生回广州拜访广东士绅,第一个是到多宝大街18号邓华熙住处,至今尚为邓氏后人所乐道。

文昌路:文运昌盛

文昌路的得名,来源于一座香火极旺的文昌庙。相传文曲星的文昌帝君是主宰人间文章学问、功名利禄的神仙。

明清时,文昌庙遍布全国。清朝嘉庆年间,今天文昌路广州酒家附近,也兴建起一座文昌庙。那时,广州城西的十三行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这里便成为豪绅巨贾聚居地。

为了议事、聚友的方便,他们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于此兴建了一座文澜书院。每年这里都会搞几次聚会。由于文澜书院的成员大都是科举考试的幸运儿,他们对文昌帝君自然是顶礼膜拜。文澜书院旁边的文昌庙也总是香火缭绕,沸沸扬扬。

事有凑巧,文澜书院和文昌庙建成之后,状元梁耀枢、榜眼谭宗竣、探花李文田都先后移居西关。再加上一批陆续退职来此定居的翰林、进士……西关一带的进士门第竟有几十家之多,一时间,西关文人荟萃。于是,人们认为西关地灵人杰,文运昌盛,文昌庙的香火就更盛了。


长寿路:佛门地变玉器墟

长寿路的得名可上溯到300多年前明代的长寿寺(庵)。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广东巡按御史沈正隆,在今天的长寿西路附近建了一座长寿庵。此后,由于明清鼎革兴替,香火趋冷落。清代康熙年间,游方僧人大汕和尚看上了这块宝地,古刹又再度中兴。

大汕原来姓徐,名石濂,法号大汕,又称长翁和尚,江苏吴县人。他投靠在当时雄镇广东的平南王父子的门下,和广州上层社会人物混得极为投契。后来,在藩王的支持下,大汕和尚当上了长寿庵的住持。他首先将庵名改为长寿寺,并且在里面大兴土木,广种奇花异卉。长寿寺的声名日益远播。

大汕和尚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渡海赴越南游历,他因此而写了一本书叫《海外纪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汕和尚回到广州之后,却因为那本《海外纪事》招来杀身之祸。同乡潘来非议其为“少实多虚,纰缪四出。世间则有伤国体,世外则有碍法门。”潘来四处投书,罗织大汕种种“不法”,舆论为之哗然。按察使许嗣兴将大汕投入狱中,杖押送返原籍,大汕在路上就死了。

长寿寺也因此而一蹶不振。同治二年(1893年),官府拆毁寺庙,将这里的地产作为官产物业拍卖,原地被辟为数条街道。

这时,广州玉器行业六大堂口均在此集资买地筹建玉器墟,次第开设了崇德号、祥胜号等。这里渐渐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商场,以长寿西为主的广州玉器专业街逐渐形成。

以市集、商行命名

玛瑙巷在中山六路南侧,唐代的时候,阿拉伯人多在这里经营玛瑙集市。旧仓巷在越华路,宋代广州的盐仓多设于此。仓边路也因在盐仓东边得名。米市路在市中心区,历代为米市墟集之地。卖麻街在一德中路北侧,从宋代起为织网、卖麻的集市。豆腐寮在越秀山麓,因山下的井水宜于磨制豆腐, 
故名。象牙街在解放中路附近,明代为象牙加工作坊。梳篦街在解放中路,居民多经营制作梳篦为生。榨粉街,清代多设米、粉店于此。扁担巷在惠福西路之南,是扁担集市。竹嵩巷,在惠福西路,专营竹嵩业。海味街在北京路,清代这里曾经是海味集市。果栏直街在长堤大马路北侧,为水果蔬菜集市。铁炉巷在诗书路西侧,清代驻粤八旗兵多在此建炉打铁,制造兵器。新金行在大德路南面,清代为金银首饰作坊和集市。稻谷仓在百灵路南侧,为清代谷仓所在地。宝顺大街在仁济路西面,因清代这里有宝顺洋行而得名。广德路因有广德置业公司而得名,这个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由台山华侨集资兴办,经营广州最早的房地产生意。

还有——桨栏路、西猪栏路、糙米路、芽菜巷、塘鱼栏大街、蚬栏街、豆干巷、雨帽街、布街、纸行街、纱灯街、当铺街、打石街、打锡街、糖房街、造币街、铁局街、丝线巷、豆腐巷、绒线巷、花生巷……

品读这些名称,你的耳边,是否响起了七十二行的叫卖声?

以教育机构命名

府学西街,在文明路附近,因为宋代建有广州府学宫而得名。

一德路的“一德”源于明代的一德学社。越华路上,在清代有一家越华书院。法政路源于清末的法政学堂。三槐巷、文澜巷得名于同名书院。解放中路西侧的学宫街因为南海学宫得名。

聚星里,在中山四路西侧,因有儒良学院,人们称之为“聚集文星”,故名。书同巷,在海珠北路西侧,有明达书院,因为在广州,书院有的时候被俗称为“书同”,所以这就成了此街的名称。

古人喜欢用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明清的时候,广州贡院林立的小北、德政路附近,就遗留下了丹桂里、天香街、桂香里、拾桂坊等散发着书香气质的地名。

清代后期,广州开始兴办现代学校。与此相关,广州出现了培正路、三育路、明心路,它们都是因为同名学校而得名。另外,原道路得名于“原道圣经学院”,学院巷得名于圣经学院,协和路得名于协和女子师范学校。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港湾路,得名于港湾中学。此外,教育路得名于清末在此设立的广州教育会。

以寺庙寺观命名

广州过去有很多的祠堂、庙宇,有拜祭名宦先贤、家族祖先的,有奉祀诸神,祈求庇佑的,林林总总,因此而得名的路街比比皆是。

景泰坑,在白云山麓,因为有景泰寺而得名。南北(梁)朝景泰禅师到广州传经讲学,后人建景泰寺纪念他。“景泰归僧”曾经是羊城旧八景之一。晏公街在人民南路,因明代有晏公庙而得名。百灵路在解放北路侧,过去这里有药王庙,相传求神必灵。相公巷在大新西路,因明代有吴相公祠而得名。石公祠直街在长堤附近,过去有一座石公祠,故名。

光孝路、六榕路、净慧路、长寿路、龙藏街和大悲寺巷都因同名寺院而得名(六榕寺在宋代被称为净慧寺)。潮音街得名于潮音庵。应元路、应元宫均得名于清代的应元宫。光塔路是因为附近怀盛寺内的光塔而得名。秉正街、都堂街、相公巷、石公祠街、伍家祠道、关家巷、忠襄里均因同名祠堂得名。芳草街因其在番禺学宫的先贤祠旁而得名。沙园路北有一条恂恂大街,其名亦与庙宇有关,因为街内原来有一座观音庙,“恂恂”原来是形容到此顶礼膜拜的信徒们,虔诚恭敬的样子。

因地理环境得名

广州市区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间有残丘,所以非常引人注目。广州不少的路街,就是以其附近山丘的名称命名的。

最为人熟知的是越秀路,以大名鼎鼎的越秀山命名。另外还有烟墩路、龟岗、竹丝岗、燕子岗、宝岗路、坡山巷、蟹岗道、田螺墩等。有的街巷甚至是把原山岗的专名和通名全部移植,如象岗山、青菜岗、乌龙岗、西元岗、蟾蜍岗、黄花岗、桂花岗、麒麟岗、狮岭、瘦狗岭……这些名字告诉我们,广州曾经是山岗起伏的丘陵地。

广州曾经是座不折不扣的水城。那个时候的珠江,江面开阔如海洋,市区则河网密布,波涛拍岸,鱼翔浅水,飞鹭冲浪……

站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这样的风景已经很难想象。好在,有那些长情的路名,还在不时撩拨我们的记忆。如新河浦、流波涌直街、大濠新街、沙河大街、清水濠、堑口……此外,水母湾、海岸街、涌口街也都与此有关。

不仅是小桥流水,古老广州还曾有不少的天然湖、人工湖或者鱼塘。虽然它们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一缕青烟,可是,西湖路、湛塘路、仙湖路、大塘路、泉塘、兰湖、红莲塘巷、白莲塘巷、莲藕巷……仿佛一个个记号,为当年的绝色留下一个印记。

珠江旁,海珠路、迎珠路和连珠街连在一起,为那块已经长眠地下的“海珠石”长久守望。时间一天天地流逝,靠近岸边的江心洲陆续并联陆地,并渐渐成为闹市,沧海早已幻化为桑田。可是,当你走在这些大街小巷,轻声唤起它们的姓名:大沙头、东沙角、长洲、太平沙、太平通津、沙洲巷、筑南沙、鹤洲直街……是否仍依稀可见,当年江心洲的灵秀模样?

因历史建制得名

广州古城建于秦代,由秦汉至明清,广州古城的城墙和城门都坐落在今天的越秀区,所以这些地方有不少路街都以其附近城门的名称命名。如大南路、小北路、东山口等。而朝天路和素波巷也是沿用到宋代位于此地的两座城门,它们的名字分别叫朝天门和素波门。还有连城里、拐角楼,其命名都与城墙有关。北城根是当年广州城北隅的城墙,拐脚楼是城墙拐角之遗址。

历史上广州不仅是番禺、南海两县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广州府、广东以及岭南的政治军事中心。所以,广州市内官署林立,以官署命名的街道也特别多。都府街因为邻近唐代都督府而得名。将军路是清代驻粤八旗兵的最高司令部——广州将军署的遗址。后楼房街是清初平南王府的后苑。厘局街是清代宝广钱局的所在处。旧部街和旧南海县街则因分别有两广部堂(即两广总督署)和南海县署而得名。纪纲街在解放中路南段,是明代广东按察司署(司法机构)所在地,一直到清初都没有变过。盐运西在惠福东路,是清代盐运司所在地。

既为岭南军政中心,必有重兵驻守。大小马站便因宋代马军驻地而得名。小东营是明代回族驻军的四大兵营之一。营房巷、操场前、箭道巷分别是清代驻粤八旗兵的兵营、练兵场和箭道。

因历史事件得名

广州又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们的印记,也留在了这些不普通的街道名字里。

1925年,广州爆发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人们把惨案发生的地点——沙基路,更名为六二三路,6月23日,正是沙基惨案发生的日子。

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于是后人把广州起义时革命政权所在地——当时的维新路,更名为广州起义路。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为了纪念这一天翻地覆的历史事件,1951年八一建军节的时候,广州市政府决定将解放军首先进入广州城的原中华(北、中、南)路更名为解放(北、中、南)路。

广州最先出现的干道有黄沙大道、黄埔大道,它们都是按惯例,用所经处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1952年,集合型的新工业区崛起在一片农田上,因此催生了一条工业大道。1957年,珠水南溆填滩筑路,便有了滨江路。较具规模的环市路,在1957年至1958年建成通车,顾名思义,那是环绕城区的干道。也就在这一时期,新聚落次第而出,古老的羊城开始变得越来越繁华。

周恩来总理多次指示,要尽快帮助世代苦困于“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迁居陆地。于是,芳村大建水上居民宿舍,“陆居路”也修成了。颇大面积的新住宅区连片开发,大都嵌上“新村”两字,如1952年始建的建设新村、1955年奠基的华侨新村、1958年落成的素社新村和渔民新村,还有工人新村、农民新村、晓港新村、盘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

在“文革”期间,广州的路名也经历了变化。东西中三段龙津路和东西两段惠福路,曾为“向阳路”;东西两段长寿路,曾为“曙光路”;南北中三段光复路,变为“光明路”;南北中三段德政路,变为“立新路”;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这三条路,变为南北“朝阳路”;天成路、诗书路、纸行路、光孝路这四条路,变为南北中“红书路”;大南路、文明路、东西两段的东华路,变为“延安路”;

直到1981年,上述改变过名称的路街大多恢复原名。当然也有些在“文革”期间改变了路名的,迄今还用,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在这个城市中留下一些印记,如果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也就一直保留下来。如1966年,太平南路、丰宁路、长庚路、虎长路这四条旧马路,被合并起来改叫“人民路”,现在还用此名。如今北京路之名,其实也是1966年取代“永汉路”而定下的,如今也广为这个城市所接受,一直沿用下来。海珠区的“前进路”之名,也是在1967年替下“云桂路“的名称而沿用至今的。

状元坊: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状元张镇孙的故居在此,所以更名状元坊。说是状元坊,其实并不是很大的一个广场什么的,而只是一条非常狭窄的小街,宽处不过4米左右,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两边都是一两层的小楼房,装修都是采用米黄带红色的瓷砖。 现在是广州有名的跳蚤市场,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侧内街,街名与魁巷内文魁星有关,至于是不是有人在此中过探花,就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即使是住在这里的人也众说纷纭,有说真的出过探花的,但有的却认为这里原来是个热闹的花市,故名探花。根据史料上记载,探花巷两旁原来多为祠堂,而探花一词,书中无处考证。

凌霄里:在仓边路西侧内街,东起旧仓巷,西至朝天坊,根据《广州城坊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广东状元庄有恭故居在凌霄里。

白沙巷:明代大儒、诗人陈献章少年时随父迁居白沙村(今江门市),世人多称其为白沙先生,陈献章曾经在广州的丰宁路讲学,因此此处可以找到名为“白沙巷”的道路。

湛家大街:在法政路北侧,西邻中共广州市委。因为这一带是明代尚书湛若水的别墅,故清朝中期拆建时命名为湛家大街。

崔府街:在朝天路西侧,西接玛瑙巷,因为南宋名臣崔与之故第而得名。

圣贤里:在北京路东侧,东接府学西街和学源里。可能因为明代著名学者黄瑜、黄佐故居在此而得名。长113米,多为居民住宅。

越华路:东连吉祥路,西接连新路,与正南路、广仁路相交。清代称司后街,街内有清代的越华书院,故1920年扩建为马路时改称为越华路。

书同巷:在海珠北路西侧,西接光孝路。清代时先后是驻粤八旗右翼官学和满汉八旗义学(后改为明达书院)的所在地,很可能因此俗称“书院胡同”,以后又简称“书同”。

学宫街:在解放中路西侧,西接米市路,为元、明、清三代南海县学宫门前街道,故名。

府学西街:北连中山四路,南接文明路,因位于宋代所建的广州府学宫之西而得名。

学源里:在文明路北侧西街,北连圣贤里,南接育贤坊。原为宋代所建的广州府学,后变为民居。“学源”得名与广州府学有关。 撰文 金 叶

发表于2010-09-06
高手!研究很深入啊!
发表于2010-09-06

老城区,就是历史丰富1!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