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2014年,投资方向的转折点

发表于2014-02-24

为我市的地产再站一次台


正如笔者所言,本来我是已经脱离了楼市了的。虽说大多数核心资产仍以不动产的形式不动如山地持有ing,但主要心思都在股市这边。所谓【意在笔先】。但今天我要为我市地产行业“再站一次台”。


一是因为周末突然传出许多楼市的利空

二是因为我市这几天推出许多中心城区土地


每年春天,楼市都有特大利空。我早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如果春天里没有出现楼市的利空消息,这反倒不大正常。【每个春天都出现的特大利空】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政策性强力压制,一种是虚幻的舆论引导,or 财经谣言。这个春天出现的特大利空,在我看来是后者 = 舆论引导或财经谣言。


—— 好几个银行取消了楼市贷款

注意,银行已经辟谣了 。典型的以讹传讹。


—— 杭州出现一手楼大跳水,而且又出现【房闹】。

不知所云,或许是真的吧,SO WHAT?听说有地产业内老板致电“被跳水老板”核实,对方答曰绝无此事。


为什么同样的手段会被反复使用?

因为几乎所有购房者都是首次置业。那些招数从2003年开始,每年春天都会反复用。这无所谓,对于观众(购房者)都算第一次,这是最重要的。经历过一轮又一轮政策调控和舆论引导的“楼市老兵”,或早或晚都买了楼,他们(她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为什么楼市的谣言、舆论引导、乃至真枪实弹的政策压制往往都发生在春天?

我觉得主要是【春节休市】。热闹了一年的楼市,春节及元宵节期间都很淡静。三月,一手楼、二手楼陆续开市,懒洋洋的正要进入状态。这个时期恰恰就是发动攻击的最佳时期。


个人判断,今年5-6月楼市就会热起来。而我也打算趁机放售一套房。现在预售房源已空置,我不再打算出租了。下个月就办个独家委托,调高20%爱谁谁。如果我正式放盘,价格比我低的就一、两户。等他的房子卖掉之后就轮到我了。我卖房的全部理由


1、主要是为了参与新三板

2、再就是隐约感到,主板在下半年或许存在【明斯基时刻】的可能,此笔售楼款可当做【战略预备队】。

3、三是炒股的效益虽乏善可陈,但好歹也“不知不觉地翻番了”。

我原本打算“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我就考虑再卖一套房 = 在盈利的方向追加投资”。现在,虽然尚未实现这个前置条件,但仍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不是还有2-3个月的时间嘛。主力仓位五个一字板,其它股票随便反弹一下,我看也差不多了。两年半了,我持有的股票从未出现“加速上涨”,我也从未吃到连续三个涨停。两个涨停就碰到一次。从概率的角度看,我距离“加速上涨”或“连续涨停”应该很近了。就好像抛硬币,总不可能永远都是反面朝上吧。假如【一个季度内出现一次加速上涨或连续涨停】算抛出一个正面。10个季度了,我都连抛了十次,把把都是反面朝上。那第十一次抛出正面的可能性就很大。



关于我市地产市场(土地市场)


日前,我市推售荔湾区(原芳村)的广钢地块,一次性得款155亿。而且都是上市公司胜出,中海,华发,和金融街。其中,大地产开发商【中海】的中标地块最多。对于此轮土地中标均价高达23000,且正如笔者预料的那样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个价格完全正常,应该也是能够盈利的。


一、正如笔者所言:2020年前后,我市中心城区住宅楼价堪比上海。

现在是七折左右。而七、八年前,广州楼价只是上海的四分之一。五年前这个比例大约是五折。笔者判断:广州楼价与上海楼价之间的差距,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继续收窄,直到基本齐平。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理论1、一线城市的楼价【最终】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有时间差。差异主要体现为【谁先涨,谁后涨】,但最终都会差不多。笔者合理揣测:2-3亿人口堆积一个中心城市。中国有3-4个中心城市是应该的。但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政策的倾斜力度不同,有的城市先涨,而有的城市随后补涨——香槟酒杯塔的溢出模式。


如下图,笔者早在2009年发布的楼市宏观判断图表中就有精彩绝伦的预测。

1、七八年前,大约是横坐标(6)这个位置

2、三、五年前,大约是横坐标(12)这个位置

3、现如今,大约是横坐标(18)这个位置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理论2、广州的城区面积比上海小,建筑密度比上海大,人口密度远超上海

已经确凿的人口红利可延续至2030年。这就意味着我市楼市仍有较长一段红火期。楼价与上海比高——这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业内有谁从未想过这件事,或想到了但不相信它会发生——这是你的错。LET US RIDE A DONKEY AND LOOK THE KALAOKE NOTEBOOK,WALKING SEE !

当然,我也承认我市楼价的快速上涨周期、或暴利期确实已经过去了。一年涨6%,10年也翻番了。谁满足于年化收益率6%的利润呢?与余额宝差不多。【每年涨6%】是一种几乎难以察觉的上涨。


二、2014年拿地,发售期估计是4-5年后

最快也要三年。但不管哪个环节拖一拖,2018年推售也算神速。那时,芳村地块一手楼40000多的楼价也不算离谱。因为这个地块是白鹅潭重点规划区,两江三岸什么的。届时,该板块二手楼30000多很正常,但素质很一般。业内很清楚,这一带没有什么像样的小区。那么,该地块一手优质小区的发售价40000多,这样的价格也算合理了。至于对岸遥相呼应的、已经成熟的海珠区诸多小区,也即乐峰广场暨光大片区,二手楼恐怕要45000朝上了吧。现在都已经35000了。


总之,如果相信【2020年前后,我市中心城区优质小区楼价可看高至5-6万,与上海现在差不多】,就不会对中心城区20000出头的地价大惊小怪。啰嗦一句,我同时认为,2020年前后,上海的楼价也与现状差距不大,可能还会涨涨,这谁说得清楚?得看政策(也即市场外因素)走向。


三、有且只有一线城市的土地具备储备价值

发多大财这很难说,要看各种条件。但2020年后,还打算继续做房地产的地产企业,只有一线城市(TOP 5 )的土地储备有安全边界且有一定盈利保障的。二线城市尤其是【TOP 10】之外的土地,不见得“保赚钱”。

从这个角度看,我市今年大规模推地,无疑可以延缓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转型时间。只要拿到一线城市的土地,还可以在这一行再多干几年。拿不到地的企业,最好马上想想今后怎么办,该转去做哪一行?




发表于2014-02-24

股市今天的表现证明【日前有关楼市的谣言并非针对楼市】



日前,一股唱跌楼市的阴风突然飘过,但今天股市的表现告诉人们:谣言并非针对楼市。

今日股市在地产股,银行股和两油等权重指标股跳空暴跌的带动下,指数出现大跌。但盘面仍有不少题材和板块保持活跃,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地产和银行,或许还包括两油,就象大街上徘徊乞讨的黑衣乞丐,被冷落,被忽视,不知什么时候死掉了可能也无人问津。


坊间各路吹鼓手在收盘后,又开始大肆吹捧早已高高在上的创小板和新股——这让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日前来自财经界的关于楼市的谣言,应该并非针对楼市——他们是成心的,目的就是要把主板股市砸下去。他们砸银行、地产和两油等指标权重股,其目的就是要让有限的资金和市场关注度,永远焊死在高高在上的新股和创小板上面。


就算把地产和银行砸到【PE =3 ,PB = 0.5】,早该死的创小板和新股也难逃一死。挣扎是没用的。一切都是虚幻,都是过眼云烟。不管他们怎么挣扎,最终他们什么都得不到。说真的,1500点与500点对于他们而言其实也没什么两样。他们不信,折腾了一年,不是还在折腾着吗?要是真发财了,能这样折腾吗?坊间有人说这是【贪婪】,真抬举他们了。呵呵,甘苦自知。


笔者渐渐领悟:对于那些足以对股价趋势产生影响力的大资金(也即我们说的主力资金),从股价的涨跌中很难赚钱,应该说【即使股价涨10倍也很难从中赚到什么钱】。

比方说10亿的盘子,拉到100亿,涨了10倍。但与此同时,主力控盘投入10亿,交易成本又花费了5亿。等于成本投入15亿。当然,主力投入的这15亿原始投资已经变成账面上的50亿市值或许更高一些。要实现50亿的套现,每天要维持数亿的交易量,又得流动资金好几亿。然后每天就对着数千个、或许是万把个大大小小的活跃账户,天天跑进跑出。诚然,随时出货几个亿倒也没什么问题,但后面就不好办了,盘面做死了,图表也不行了。然后又得重复,难道再涨十倍?似乎这是个死循环。


—— 当对手盘足够强大,主力资金将陷入盘面那些鸡零狗碎的涨涨跌跌的泥潭,难以自拔。

—— 当随对手盘不够强大,盘面为主力资金所欲,但却找不到资金退出的出口。


如果主力资金不能、或难以从股价的涨跌中盈利,又该如何赚钱?我渐渐领悟到:当且仅当吸引到对股价的涨跌不敏感的对手盘,主力资金才能赚钱。所谓【对股价的涨跌不敏感的对手盘】,其实就是长线资金。而长线资金看中的,往往是上市公司本身。不管股价是涨了还是跌了,对股价不敏感的资金就是持股不动,或者就是只买不卖——这种对手盘足够多,主力才能从中赚到钱。归根到底,主力也要靠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赚钱。而绝不是靠维护股价保持某种特定的价格趋势。



当然,银行地产两油等指标权重股,只要谁想砸,确实能一直砸下去,【PE = 3,PB = 0.5】一点不奇怪。有人说,这样子搞,岂不是把钞票撒在大街上让别人随便捡吗?这句话的语法有问题。就算把真是钞票撒到大街上,也不会有人捡。何况,撒的不是钞票,LET ME SAY:一根金条可能有人捡,但一吨金块就无人捡。因为谁也没有这么大力气将这么大的金块搬回家。正是人家砸盘的主有这个自信,所以银行、地产、两油,人家就敢生生把你砸到【PE = 3 ,PB = 0.5】——嗯,还可以更低。吹乜。


退一万步说,银行地产企业确实赚到钱的,但如果没有分红或分红微不足道,赚钱与否又与二级市场何干?


前两天楼市的那些谣言,力度也不大,也没有任何官方舆论呼应。应该就是一阵风吹过就吹过了。但已经被砸下去的银行和地产股,今后是何表现?我觉得很难说


1、也可能是【传说中的反包】或【曲折上涨】——那么今天砸盘就是一个陷阱。

如果有主力资金有心做一波行情,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前两天的关于楼市的谣言非常蹩脚,力度也不大。怎么就弄成这么大动静?


2、更可能就是我上面说的,就算银行地产都是金子(何况也不见得真有那么宝贵),随便丢在大街上也不会有人捡,即使有人想捡也捡不动的。

这种可能性更大。鉴于已经焊死在创小板和新股主力资金就算铤而走险也无计可施,毫无出路。但他们不会就此作罢,挑明了【这是拉住主板一起死】。压住主板,打压银行地产两油等权重指标股,无形中还可以将他们的死期再往后延迟一段时间。



现在,局面就这样处于僵持和消耗的状态,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发表于2014-02-25

又惊又喜的暴跌


前两日,我持仓的主力品种出现较大跌幅,但市场好像涨跌互现,甚至盘中还常见强势上涨。这让我的心情有些压抑。但今天整个市场突然出现大跌,应该说是【创小板惊现特大暴跌,带动主板顺势下跌】。躺枪的银行、地产、两油等权重指标股,前两天的仇报了,咱中国股市从此也有一线希望——我的日渐枯萎的心境竟渐渐有些云开雾散。是啊,虽然权重指标股与我无关,我甚至还对它们也有些抵触,但炒创小板和新股炒到如此嚣张、狂妄,太欺负人了,连我这个“权重指标股的旁观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

可以说,【炒创小板和新股的人】到了当街拉屎(还用刚拉出的、正冒着热气的屎故意羞辱路人)的程度,毫无羞耻感,简直丧心病狂。


盘中交易时段,忙着操作自选股的我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收盘后复盘,创小板暴跌带来的喜极而泣的快感又被蒙上一层阴云。事后发觉很多很多股票都被当头一棒,这根阴棒太大了,令人忧心不说,越看越有些恐怖。尼玛,我竟然在尾盘补了些仓,都是上周减持的。本以为占到了一些便宜,没想到最后半小时许多板块和个股居然跌了这么多。现在看,可能补仓补早了点。


但这无伤大雅。我觉得【明斯基时刻】不大可能现在出现。


1、现在才二月

要是现在就出现中期大顶,三月或最迟四月岂不是就变1800了,那然后呢?好像这种周期安排不大对劲。


2、中期顶必然是反反复复铸就了

“突然而至的顶”应该是个【短顶】,或【热点切换顶】。不大可能成为普遍下跌且跌幅较大,时间较长的中期大顶。当然,我说的这些都特指【主板】,该死的创小板和新股,我都懒得评论了。


3、笔者查阅了【融资融券】数据

今天——延续过去好几天的势头——融资余额再创新高,而且还有加速迹象。

看到这个数据,我坦然了,悬着的心渐渐放下。我的结论是【主板盘面问题不大】。主板是否新高,继续上攻?我不知道,也不是很关心,但我感到【结构性行情】并未谢幕,尤其比较确信【明斯基时刻】并不是现在。真正的暴跌必然以【融资融券】扛不住了,被强制平仓,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但数据告诉我,融资盘非但没有疲态,而且生机盎然,跃跃欲试。看到融资数据如此表现,我有些喜出望外。


明天会有哪些板块或个股跑出来?是啊,到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时候了。不管怎么说,已经具备反弹条件的银行、地产、两油等权重股稍微坚挺一下,大盘就稳住了。只要大盘稳住了,板块和个股就有表现机会。







发表于2014-03-02

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的股票】也可以有选择地 些,但不能作为主力仓位。


为什么楼市能一直涨,而股市就难以模仿?归根到底五个大字:【筹码稳定度】。


楼市的交易量,90%都是买入并持有,往往是一辈子。起码四买入并持有10年8年。即使投资客的买入卖出,平均周期也有3-5年,或许更长不亚于自住客。楼市的流通量,只占存量的3%甚至更低,我是说年度换手率。这就导致楼市的一个周期起码是20年或许30年。


笑点一,矮马,炒创小板的主力要想模仿楼市了

嗯。论语上说了,一世为30年(人生有几个30年)。LET ME SAY :楼价永远涨。不大服气的创小板们也东施效颦地也要搞“永远涨”?看看你的筹码稳定度才三天,撑死三周吧——抬举你了。


笑点二、炒创小板的主力又想学纳斯达克

喔?人家有QE的,大把美钞不要利息要多少给多少。人家躺着得到公司1%的分红就够本了,多了都是赚的。而你得到的年化利息已经开到30%了。就这,看有多少人愿意借钱给你?


通过比对楼市和股市的市场差异,盈利模式差异,我摸索的结论是:【筹码稳定度】极有可能是主力资金盈利的唯一出路。反之,筹码稳定度也是我们评估一个主力是否盈利的主要指标。如果日均换手率很高,这种股票的主力应该是“还没真正赚到钱的”主力。


既然谈到【筹码稳定度】——可能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准确。

如果是长期稳定的筹码,那就不应该再称作筹码了吧,应该当做【核心资产】对待。既然是核心资产,

1、公司起码是有价值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多年都能看到成长性的。

2、同时,不管前期股价是涨是跌,现在的价格还应处于低谷状态的。

3、今后即使股价涨了,但公司的成长性可以维持这种上涨,匹配这种上涨,从而让其他的增量投资者不断发现并承认这只股票的投资价值依然存在。

4、没有多少人想卖出,即使有的人卖出,但更多的人想买入,足以弥补这种流失。


我想,这就是投资股票尤其是大资金获取利润的唯一出路。通过这种揣摩,我们也能清晰地得到长线价值股的盘面基本表现:必然是交投不大活跃的冷门股。即使它是热门股,日均交易换手率也不大。能够长期缩量上涨的股票 = 筹码稳定度极高,其中主力有可能是正在赚钱的主力。


原则一、不要把对手盘当成傻子。

因为可以【一时骗到所有人】,也【可能永远骗到一些人】。不能永远骗到所有人。既然是长效交易,我们应该将【博弈对手】视为【合作伙伴】。最好是聪明的合作伙伴,但比我傻一点。是啊,谁愿意与傻子为伍这么久?但小伙伴们都太聪明了岂不是我自己成了傻瓜?


原则二、维护公司形象和股价形象,不要为了得到便宜货总挖坑(盘面上或名分上)。


盘面上,

既然是价值低估的好的公司,卖出的人就非常少。如果经常挖坑,这种诱骗动作本身就不是【合作方式】,又成了【博弈手段】。现在固然得到了廉价筹码,今后的“筹码的稳定度”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培育了博弈对手盘。主力资金不得不长期预留比理想状态多得多的流动资金以应付“盘面的跑进跑出”。


名分上,

要逐渐培育上市公司和行业的美誉度。让这种美誉度扎根,发芽并逐渐成长壮大。


发表于2014-03-05

关于【余额宝】的前景已经有所定论


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不同人士(决策层)在两会期间,一日被媒体四次追问【有关余额宝的处理意见】,给出的答案都是“正面的”:鼓励余额宝发展,但需要监管。


这个回答(= 政策导向)符合预期,我对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差不多。


应该说,有关媒体发起的质疑余额宝乃至取缔余额宝的攻势仅仅是一种弹压策略,向社会各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互联网金融的底线、规模和发展速度”应当有最起码的自知之明,要知道哪里是“边界”,踩线但绝不跨线。显然,这就是一种弹压态度但并非要取缔。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的收益群体,是千百万普罗大众。

而且互联网金融将87.53%的利益都奉献给了人民群众。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最大的事实。


一方面、从“为政之道”的角度看,

商业银行是诸侯,央行等金融监管当局则居于正位。诸侯的势力太大,也需要有一股新兴的力量制衡。左手互联网金融,右手商业银行——左右手互博,老祖宗的智慧,这是【为政之道】最为有利的局面。商业银行即便想取缔互联网金融,可能也是一厢情愿。正如笔者所言,【烧火棍还得继续留着用】。互联网金融的规模还应至少在扩展一倍以上,比方说规模上限为三万亿,怎么也得占“住户存款余额的10%”左右吧。


基于货币基金的互联网金融,显然不大可能再发展到哪里去,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开辟其它的领域。毕竟,单靠货币基金为依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也看不到出路了。


发表于2014-03-05

行情有隐忧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急需一个凝聚人心的热点



市场当然是有各种隐忧的,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行情走到现在已显疲塌。笔者以为,目前急需一个足以调动人心,凝聚人气的大板块浮出水面——就象【上海自贸区】一样。


起码令市场火爆一个多月。再加上退火降温期,二次反弹什么的。这样,行情还可以延续两个月以上。不瞒大伙说,我现在看行情越来越短了,都以【日】为单位。而在以前我都是按【季度】思考问题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有强烈危机感的具体体现】。


最近市场走势比较强的,都是伪概念或概念不成熟。


1、电池,电动车——这个就是【伪概念】。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根本不可能搞电动车。具体理由参考前述。电动车几乎与环保无关,就是扛着环保的招牌推销一种“可有可无的新技术”。小汽车根本不是污染源,这是板上钉钉的。

电池的主要客户应该是【助动车】,我国早普及了。在路边随便牵一条线,一边吃面一边就充电。要么就是上班时把电池卸下来,在 室充电。都很方便。【充电桩】这种虚无缥缈、重新打鼓另开张的事情,怎么可能?何况充电桩也没什么技术含量。是啊,就连路边停车的计费器都难以推广,何况充电桩呢。


2、油改——不大成熟

【油改】好是好,但这个大题材是长线题材,而且要看效果。现在,只有这个意向,具体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没有任何头绪,只能边走边看。这种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有深远影响的政策走向,应认真一些。


3、自贸区和国企改革——主要看广东

上海已经炒得比较彻底。天津分几次也炒了几个波段。没动的就是广东。但不知为何,我总感觉“启动时机不成熟”。时机尚不大成熟的应该还包括【广东国企改革】。广东国企改革在盘面上最近有点动静的,就是不知持续性如何?


4、【环保】是伪概念

真正的环保,着力点是【钢铁】,【石化】,【煤炭】,【电力】等诸多重化工业。当然可能还包括短暂的【建筑扬尘】。建筑扬尘属于市政管理范畴,可以用严格的行政管理手段大幅减少污染。真正需动大手术,化大力气的环保,要在上述污染大户的节能减排上做文章,搞技改。

小汽车是个“扛事儿”的主,作为一个群体,小汽车所造成的污染远比柴油车(卡车,公交等)要小,起码比飞机的污染轻一些。可以说【污染与小汽车关系不大】。很多国家的汽车密度都比中国高,但人家就没有雾霾。为什么把污染算到小汽车头上?象小崔说的那样,春节了小车都出城了,都趴窝不开了,不是还有大范围雾霾吗?市场正流行的那些【环保】概念——与环保真有关吗?我想,应该是几乎无关。都是扛着环保的招牌做生意而已。


真正比较成熟的,在我看来应该是【农业】,【新型城镇化 = 超级都市圈】等等。但盘面上,这些股票始终随波逐流,毫无走强迹象。是出其不意,还是原本无意?


发表于2014-03-06

惊蛰日,地产拯救了大盘


今天是惊蛰日。行情有惊无险。我不得不说,【地产】和【新型城镇化 = 超级都市群】拯救了大盘。对于今日地产股和【新型城镇化 = 超级都市圈】的走强,笔者予以高调支持。


一方面、【地产救中国 = 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型行业】在实体经济中是毋庸置疑的


现实如此,股市却不尽然。印象中,我刚炒股不久,地产股屡屡充当救市(后卫)的角色。不知从何时起,地产股开始沉沦。跌了一年多,大多都是腰斩之后再打七折。诚然,我对传统地产股也同样不看好,但任何事情都有个限度,起码不要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我们可以对黑恶现象视而不见,采取逃避态度,但绝不能故意冤枉好人。【不看好】是指今后的发展势头,增速。但地产股眼下这几年的业绩,静态地看是表现较为靓丽的——总比“酱油哥”要强一些吧。酱油的销量能每年增长10%吗?对于地产股,我认为


1、【超跌就要反弹】,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2、某些细分市场,尤其是笔者多次谈到的【一线城市拥有大量工业用地储备】、【转型二线地产股】等等,有可能存在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表现。


当然,地产股目前最大的隐患,在于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在赚钱ing,但赚到的钱都变成了土地储备。股民并未从中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那些土地储备是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土地价值,今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说真的,土地真不值几个钱。一万亩地,够大了吧,也就6-7平方公里而已,就是一块2-3公里见方的空地。这也叫事儿?值钱的是构建于土地资源之上的【五大隐形资源的价值】,土地只是价值的载体,而并非价值。就好像绘画用的宣纸或油布——不能说【一幅画卖1000万,是你的这张纸值1000万】。LET ME SAY: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及城市资源。这五大资源全部以土地为依托,构建于土地之上。所谓不动产或不可贸易资产,就是这五大资源均构建于土地之上,是很难搬走或无法搬走的。


一方面、【京津冀超级都市群的一体化】至少“在展望层面”堪比【上海自贸区】


具体还要看市场的真实表现。京津冀超级都市群一体化,暨“区域协调发展需打破一亩三分地的限制”,


—— 具备现实感和紧迫性

疏散北京人口不是要不要疏散,而是必须马上疏散,什么时候疏散完毕的问题。是啊,这个城市太拥挤了。


—— 具备政策可行性

最高首长亲自批示,过问。而且,诸多执行层的工作正紧锣密鼓制定中,有的已经有序展开。


—— 具备指标性

正如笔者所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城镇化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坐着直升机撒钞票。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义,在于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但【合理配置资源】绝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依托现实环境,应当具备可行性并有切实的经济性。所谓合理配置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可能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发表于2014-03-08

上贴标题有误——实际情况比想象中要好的多


帖子很难改,动不动就触发广告过滤或关键词过滤,难以上传。我就重开一贴吧


============



基于上贴的重新修订,我的最新判断是:对于可能存在的【明斯基时刻】的担忧有其合理性但明显过虑了。“由负面提升为中性”判断的基础上,其实有更加“乐观的”的判断。我现在还摇摆不定。


诚然,市场的结构性隐忧主要表现为

1、融资余额不断创新高,已近肆仟亿元,且多数头寸集中在“屡创新低”的指标大蓝筹上面。

2、与此同时,市场存量保证金只有陆仟亿上下。

备注,这个统计数据不包括金融机构的数据,也不包括券商可以【T+1(T+2?)】买入股票的短期融资。

3、IPO重启不断抽取资金,今年预计有数百亿之多,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基于上述事实,并基于笔者的最新发现和最新判断,关于市场资金面现状的判断存在最悲观和最乐观的两个极限


悲观的极限:

6000亿 — 4000亿融资余额(融资都算到散户头上) = 2000亿自有资金 = 距离明斯基时刻只有一步之遥。


乐观的极限:

6000亿 + 4000亿(融资都算到机构头上) + 4000亿(既然有4000亿融资,必然对应了另外4000亿本金,但这些本金不计入公开的统计报表内) = 14000亿


当然,将近4000亿的融资不可能全部都是主力机构的,市场散户投资者应该也占一定的比例。但如果按以前比较悲观计算,【融资余额肆仟亿,存量保证金一共才陆仟亿,也即市场自有资金才2000亿】。显然,一个是岌岌可危的2000亿,一个是“颇为乐观的14000亿”——两者天上地下,大相径庭。


综合判断:资金面的实际状况应介于2000亿—14000亿之间的某个状态,比方说全市场目前可能有陆仟亿自有资金(主力机构和散户),另加融资肆仟亿。合计一万亿左右。而不应是“原先的过虑了的市场自有资金正向2000亿逼近,眼看就扛不住了——这应当只是市场资金的另一端极限值”。


发表于2014-03-10

八论【我在这个三八妇女节又重新找回自我】之:激活主板并戳破创小板泡沫是分分钟的事


创小板早在2013年4-5-6月间就该死——那时是850点,已经涨多了。


众所周知,恰恰是2013年4-5-6月,创小板没有跟随主板的弱势和被恶意打压(典型比如黑六月),而是一路扶摇直上,强行在空中构建了一座外表恢弘的楼阁。个问题随即而来,推升创小板的资金从哪里来?


根据笔者在这个三八妇女节期间的深沉思考和缜密分析,推升创小板的2000多亿现金应该是从主板融资融券套取的。融资头寸主要挂在银行、地产、保险、两油等大蓝筹权重指标股名下。


一方面、始于2013年第一季度,融资融券余额一反过去三年的常态,

离奇般地放量飙升。从0到1500亿用了三年时间,但是从1500亿到将近4000亿,只用了一年时间。我们不得不对新增的2500亿融资余额表示关注。嗯,如果新增的2500亿融资余额确实对应了相应的金融抵押品,倒也是合规的。MAY I ASK,【要是】新增的这些融资余额后面,根本没有对应【合规的抵押品】呢?这件事该如何定性?


一方面、2013年第二季度,创小板的市值大约七八千亿,点位大约850点


随着一股【来历不明的、强悍的增量资金】的离奇介入,创小板脱离了基本面出现飙升。至今差不多翻番。

创小板日均交易量长期维持在500亿级别,日均换手高达5%。对于一个指数而言,显然有大资金在里面操纵做盘。是啊,如果市值15万亿的主板也对应如此巨大的换手率,折合日均交易量8000亿。


日均500亿,后面起码有数倍的资金在操纵——不妨取中值,设为2500亿,这个数字正好与2013年新增的融资余额对应。不得不追问,2013年新增的2500亿融资融券余额与推升创小板的一笔为数约2500亿来历不明的增量资金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


笔者透露,融资融券的某些交易指令是存在一些BUG的。

正是这些BUG的存在,导致【融资余额 = 信贷资金】经巧妙操纵腾挪,做到没有对应相应的抵押品,尤其是没有对应【合规的抵押品】。比方说用银行地产保险两油等股票抵押,抵押率是90%甚至95%,如果别的股票抵押,抵押率60%-80%不等,这都是有各种规章制度的。【对于失去流动性的股票品种,抵押率应该放到20%甚至更低】——这应该是基本常识。


【任何融资的背后,都必须对应合规的抵押品】。

没有抵押品,乃至抵押品不合规,融资头寸就存在重特大风险。没有抵押物或抵押物不合规,利息就不是8%了,应该是30%-80%之间吧,这是基本常识。MY QUESTION IS ,是不是应对【融资融券业务】来一次全面的金融大稽查?我看着是完全必须的。




发表于2014-03-12

论资金的兴奋点


股市长期搞不好,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场内及场外资金缺乏兴奋点】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是啊,来股市可以,投资点啥嘛?THIS IS A QUESTION。若没有兴奋点,也就没资金进来了。但最近我渐渐发觉【市场的兴奋点】也在逐渐显露。


周小川同志在本次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是透露:【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压轴戏)之,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在未来1-2年内推行】。


笔者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最有分量的一环。央行之所以对包括余额宝在内的“各种宝”网开一面,甚至有纵容的倾向,也是让余额宝充当对手盘或假想敌,让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搞搞拉练和彩排。如果商业银行连余额宝的冲击都应付不来,都要呼叫总部的炮火支援,那【传说中的利率市场化】咱还能上马吗?【利率市场化】之前的两年就是余额宝的黄金发展期,一个历史性的空档期,允许余额宝充当【陪练】或【蓝军】的功用。是啊,如果余额宝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余额宝就没有生存空间了。都不用谁取缔,货币基金的利差应该几乎不存在了吧。


推断:利率市场化之前必然【连续降准】,甚至极可能将【我国特有的存款准备金机制】做一番彻底的改弦更张。


商业银行以各种名义“被上缴”高达20%的存款,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个用心良苦的举措,就是“妈妈给孩子打预防针,每个孩子不情愿打针”。正如笔者一针见血地评论:【我国特有的存款准备金机制是基于个体非理性的群体理性】。任何一家银行都不情愿接受,却一举缔造了【(资金=银行的主营产品)的整体性稀缺】事实,商业银行体系因此获得最大利益。


但一旦利率市场化,必然考虑对上述机制动刀子。因为拉存款,抢存款是必然的。而且不再受银监会制约。银监会和央行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商业银行开出“余额宝式的存款利息”,但如果资金继续紧俏,必然走到这一步:看谁给的存款利息高。你高,我比你还高。

为防止这个【对大家都没好处,但大家都必须这么做】的所谓囚徒困境,杀手锏就是【资金紧俏】变为【资金不再紧俏】——包括但不限于【①取缔存款准备金机制,暨②取缔贷存比限制】,或对现有的存款准备金机制作出重大调整,比方说从20%的水位直接调到5%或10%的水位。某种意义上说,【降准】真是小儿科了,调一次也就0.25%,这都不叫事。我脑海中当即若有所思地想到一个词汇:【爬行机制】。


所谓【爬行机制】:如无特别说明,

1、每个月自动降准一次,存准率一年下来也才松了3%。

2、两年后松下来6%,开始实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当然,此前6个月就已经着手试行了。

3、继续降准。压住存款利率,要多少存款有多少存款。这样再持续两年,又松了6%。两年平稳过渡。


一共降准12%,相当于48次降准。就这样,存准率还剩9%,很高的。这个9%,应该还有一年的弹性空间。


正因为【央行和银监会】从机制上保护商业银行的利差,作为条件和交换,商业银行接受当下的存款准备金机制 = 以各种名义上缴20%的存款。如果今后,【央行和银监会】不再从机制上保护商业银行的利差,那么必须将属于银行的东西——存款的100%而不是现在的80%——还给银行。嗯,道上的规矩也是这样的。【老大怎么当,伙计怎么当,都有讲究的】进贡可以,凭什么啊。无凭无据那就不进贡了。好吧,那就不进贡了。现有的【存款准备金机制】必然做出重大调整。国际惯例是什么?国际惯例【既没有】存款准备金,【也没有】保护性利差,那中国也应该没有。


目前,包括笔者在内的部分投资者人只是将【房地产股票】当做一个【超跌反弹】、或【价格太低了,实在看不下去了】来看待,这是基于“技术的角度”和“就事论事地从盘面的角度出发”,顺手做点事情,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一旦降准】乃至存款准备金机制被迫推倒重来,LET ME SAY,周期性行业和上市公司必然重新将进入资金的视线范围之内。这是必须的。而第一制高点无疑是房地产,这就上升到战略高度。


哥就问一句话:存款利息市场化之前,还可能继续维持20%的存款准备金率吗?真打算逼商业银行学余额宝,也开出6%的存款利息吗?对了,还有民营银行的冲击。这些环境的改变,都需要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存款准备金机制】和【贷存比机制】同时做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