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12页

主题:2014年,投资方向的转折点

发表于2014-01-11

前一贴群之【2013楼市(下),价值投资之旅尚难言结束——第二卷】宣告终止。

本帖为上一贴群的延续。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上一贴群的功能已经老了,

翻贴越来越麻烦。有的跟帖被屏蔽或被系统自动拦截但审批未果,不了了之,比方说这样的帖子有5个。这导致实际有283个帖子,但只显示278个。已经第29页,但显示是第28页。每逢一页(一页10贴)的最后几贴,就会出现翻贴故障,出现错误页面提示。这时,要直接输入页面号码才能进入。


二是上一贴群本身也已经过时

看标题。我今天才发现,都2014年了,但我的帖子还被冠以2013。大意了。



我决定上一帖群到(第278贴)为止,另开新帖一枚【2014年,投资方向的转折点】。敬请大伙移步本帖。


发表于2014-01-16

论【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听说明天IPO重启的几只股就正式上市交易了。坊间忙作一团,有人欢喜,有人愁。还有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地张罗着明天的【炒新】事宜。是啊,【打新】完了之后可不就开始【炒新】了嘛。我对新股(包括【打新】和【炒新】)没有任何兴趣,也没啥研究——一门心思专注于我的自选股池子。根据最近几天的【打新炒新】舆论,


一、好像新股的发行市盈率降了一些

发行市盈率30倍左右,主板那只巨型煤炭股的市盈率还是个位数。这样的发行价——就算业绩是真的——价格没有任何吸引力,我认真不知为何坊间对【打新】和【炒新】何来如此大的兴致?真有人赚到钱吗?


二、另外,有一些“以身试法的出头鸟”目前下落不明,后果难料,具体怎么处理还在暗箱之中。

我有些失望,难道事情就这么糊弄过去了?冷处理一段时间,斡旋调停一番,【还是那拨人,还是那点事】。躲躲风头,相安无事了,然后纷纷又能粉墨登场了?唉,这样子的话,股市真要无疾而终了。斩草除根,除恶务尽,这是任谁都明白的道理。



无论是“IPO发行价好歹降了一些”,还是“出头鸟们纷纷下落不明”——这些都是些权宜之计,都是斡旋,都是大佬们为了稳住大局,相机而动所做的暂时妥协。这种处理方式让人很不踏实,还不如行政干预。起码行政干预是明面上的,所谓令行禁止。卡个章,签个字,发个文件,好歹是正规的。【斡旋】算咋回事?【斡旋】是一种【非正式的行政干预】,是台底交易,官商交易而已。本来要搞【市场化】的,现在连“伪市场化”都算不上,搞成了“不正规的行政干预”。

—— 【正规的行政干预】是白天做事,有个红头文件。

——  【不正规的行政干预】是下班之后做事,只有大佬的口令和授意,连个文件都没有。


笔者质疑:扪心自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IPO市场化】?

都不要再折腾了,尽快让【IPO重启】重新回到【规范的行政干预】的轨道中去。当且仅当【基金改制】完成之后,才会有真正意义的IPO市场化。如果场内充斥着【卖方】与【买家代理人 =公募基金】的内幕与黑幕,又何谈市场化?市场化无非是将“黑幕与内幕交易”合法化而已。换个口吻给个台阶地,说到底,一切都是【当年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错。但凡【超常规发展XX】,就必然留下各种后遗症。当年超常规发展公募基金,现在公募基金大多都是无本经营,于是公募基金沦为腐败和寻租的大本营。


行情或许将活跃片刻,然后呢?一、两个月之后又将何去何从?官与贼各退一步就相安无事了,黑道和白道互相给个面子,打个哈哈:别把事情做绝——嗯,那就不把事情做绝——但我等老百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啊。


发表于2014-01-20

坊间过度渲染了【IPO高密度重启】的危害性


笔者质疑乃至反感【IPO重启】,是因为

1、【IPO重启】的过程所暴露出的种种骇人听闻的丑闻,

居然可以无人问津,居然可以招摇过市。这涉及一个市场的制度建设和长期发展远景,包括但不限于指出了我们身处的这个市场到底有多脏。


2、所有政策目标全部落空

【防三高】——防住了两高,另一高(=防超募)防住了,取而代之的【居然荒唐地演绎成更骇人听闻的大小非提前减持】。如此这般,还不如超募算球。

【防打新】——没防住

【防炒新】——没防住

【防对二级市场的负面影响】——又没防住


他们所有的承诺和信誓旦旦都成了“画饼”和“空中楼阁”。SO WHAT ?


但笔者对【IPO重启、乃至高密度重启对二级市场的客观冲击】并不是特别担忧——担忧低于预期。

日前,交易所公布后台将有七只股票同时上市。坊间有人借机渲染、制造并散播恐慌情绪——这种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我认为,这是有人在故意传播恐慌——对于资深投资者而言应“从中看到机会或转折点”,而不应被其表面传播的负面情绪感染。


核心论点:

1、【炒新的资金】主要来自【打新未果的资金】

2、【炒新的资金】也就千把亿,其中来自二级市场存量资金池的部分还会更少些

如果打新资金1200亿,来自二级市场的炒新资金应该不到千亿。LET ME SAY:可能是七百亿。其余五百亿,应该归为一级市场的配套资金。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10元有可能中签的新股不参与,他更不可能参与15元乃至25元的新股首发交易。除非首日上市新股当场破发低于10元,起码破发20%乃至40%之后才会参与。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请注意,有这样想法的资金是二级市场的主流——至少占比在80%以上。


是啊,现在还在场内交易的多是老鸟了吧。真正的韭菜不多了。正因为韭菜不多了,老鸟们特别珍惜韭菜。都希望他们有朝一日有能力,有热情去接我们手里的持股,而不要去接IPO们的新股。于是,当韭菜被人割了就会感到有些惋惜。这种惺惺相惜的心态也是人之常情。但请不要将这种【惋惜】变成【惶恐】,好像IPO们割的不是韭菜,而是自己身上的肉。


二级市场存量保证金6000亿徘徊。推算可知只有不到1000亿的资金参与了【打新】。这意味着其余的87.53%的资金都是对【打新和炒新】不感兴趣的资金,其证据就是没有参与【打新】。这些资金对于IPO首发上市的交易(如果平开或高开)更加不可能感兴趣。逻辑:【既然对10元买入没发生兴趣,对15元乃至25元买入更加没兴趣。


一方面、不管是七只新股同日上市,还是七十只或七百只新股同日上市,他们能分而食之的全部都在那个不到千亿里面。

IPO们真正能够吃到的顶多就是壹仟亿中的三分之一。LET ME SAY:三百亿。毕竟,一旦破发或出现连续破发,【打新】的不到1000亿资金就会树倒猢狲散,迅速减少。IPO们极其理性地看透这一前景,所以才会迫不及待,才不顾一切地急于上市,争先恐后乃至不惜践踏一切规则和冒险犯法也要先上市了再说:打死狗讲价。


一方面、坊间把【IPO首发乃至高密度首发】对二级市场造成的负面冲击过分渲染了

有人是盲目想象,有人应该是故意制造恐慌。他们居然推理二级市场将要被一级市场吞噬,六千多亿存量资金都要被IPO吸干了。七只新股吸金七十亿,那么七百只新股就吸金七千亿。这种逻辑太小儿科了。是完全不对的。买入键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不去接IPO新股,没人会强制我们买入。而且我们也已经清晰地看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至少有5000多亿这样的资金不大可能去接新股。


我们唯一遗憾的就是那些韭菜被该留一点让我们割——都尼玛被IPO们割走了。这种心态本身是不可告人和难以启齿的,酸溜溜的但不应该是疼痛。算球了,被人割了就割了吧,又不是割我们自己。不就是千把亿嘛,少了谁地球都照样转。


支撑我们留在场内继续拼搏的信念,绝不是我们周围还剩下多少韭菜和傻鸟,而是我们持有的股票是否是真正值得拥有的资产——我们买到的是真正的好企业,好股权吗?

最终能挽救我们,乃至最终造就我们的,是企业而不是博傻。带着博傻心态参与股市,一旦看到韭菜都被人家割走了,而不是被自己割了,难免会有一种荒漠化的心态和悲凉感——这种心态不是能发财的心态。

发表于2014-01-20

请参考上贴,下述内容为试验,都是上贴的内容节选。系统说是这些内容里有广告嫌疑故而无法上传。修订内容后已经上传成功。


一方面、不管是七只新股同日上市,还是七十只或七百只新股同日上市,他们能分而食之的全部都在那个不到千亿里面。

IPO们真正能够吃到的顶多就是壹仟亿中的三分之一。LET ME SAY:三百亿。毕竟,一旦破发或出现连续破发,【打新】的不到1000亿资金就会树倒猢狲散,迅速减少。IPO们极其理性地看透这一前景,所以才会迫不及待,才不顾一切地急于上市,争先恐后乃至不惜践踏一切规则和冒险犯法也要先上市了再说:打死狗讲价。


一方面、坊间把【IPO首发乃至高密度首发】对二级市场造成的负面冲击过分渲染了

有人是盲目想象,有人应该是故意制造恐慌。他们居然推理二级市场将要被一级市场吞噬,六千多亿存量资金都要被IPO吸干了。七只新股吸金七十亿,那么七百只新股就吸金七千亿。这种逻辑太小儿科了。是完全不对的。买入键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不去接IPO新股,没人会强制我们买入。而且我们也已经清晰地看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至少有5000多亿这样的资金不大可能去接新股。


发表于2014-01-21

由【八女投江】所想到的——永远不要“过于确信地预测一个复杂体系的下一步运动轨迹


股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楼市“更加复杂”,经济社会“超级复杂”——而包括经济社会,人文社会和政治在内的所谓全社会,则是一个“远超超级复杂社会”的社会组织形态。但我们必须预测,因为我们不但好奇而且必须靠预设立场和预判走势,指导我们自身的行为。


但绝对不要过于确信地预测——因为社会太复杂,输入信号太多,未知变量太多,这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感知能力。我们掌握的永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我们掌握的那个部分,还包含很多错误信号和无效信息。


今天上演【八女投江】——继第一只IPO新股上市之后,今日迎来七只新股同日上市。

结果真的不重要,但我还是狗尾续貂地强调指出:


1、多数都是要破发的。

我的意思是全部破发,不破发的应该都是有一级市场的配套资金自己死扛:对倒,自宰自吃而已。即使这次不破发,下次一定破发。傻钱和博傻资金几乎100%全都摊在桌子上,大眼瞪小眼。笔者不免带着几分智商上的优越感调侃:【打新的3000亿】难道指望【不打新的3000亿】给【打新中签的那个2%】买单吗?


2、一旦多数破发,后面就是一级市场的转折点:淮海战役结束。


但引发笔者感慨的并非具体的市场走势判断,而是一个为坊间忽略的细节:这七只IPO的打新资金冻结几乎3000亿资金。二级市场一共只有6000亿资金,打新冻结了一半。这貌似是个足以引发毁灭性灾难的行为——但灾难似乎非但没有发生,倒像是【在不知不觉间,市场形势已悄悄走出了低谷】。即日起,被冻结的资金开始逐渐释放,重新回流二级市场。


这让我联想到80年前的红军,居然能够存活下来,并成就了后来的事业。包括【长征】在内的红军的一系列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人类军事史和战争史首屈一指的奇迹。从未有另一只军队,再也不会出现第二只军队,能够复制【红军的奇迹】。


现在的股市,也是“吃草根,啃树皮,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堵,爬雪山,过草地”艰苦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的阶段。是啊,一共只剩6000亿资金,其中一半都被冻结(用于打新) = 场内资金只剩3000亿——还有比这个更差的局势吗?不知不觉间,市场已经渡过了最危急的时刻。现在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市场已自我休眠。我对市场表现出的“惊人的生存能力”而感慨。同时我亦倍感幸运。是的,加入到这样一只衣着褴褛,武器简陋的队伍之中,身体力行地参与并体验“一系列伟大的时刻”,我确实感到幸运。人生,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才会充实和完整。





发表于2014-01-26

评工行行长姜行长对时局发表的观点


工行姜建清行长出席达沃斯论坛,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两点


一、对于山西振富暨【2010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涉及30亿理财产品的烂尾


姜建清行长明确定性:这个理财产品烂尾与工行无关,都是信托公司的责任。笔者认为:这一表态或许也是银行的必然选择。但根据媒体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报道,

① 这款理财产品的利润,银行是拿了大头的。

② 项目是银行介绍的。财经电台说“这是银信合作的惯例,是一种过桥贷款,信托其实才是渠道”。

③ 给人感觉是:名义上或手续上银行的第三方渠道,信托是甲方乙方。但实际却扑朔迷离,好像正好相反。


银行不兜底,但难道就可以将责任推脱的一干二净吗?如果银行将责任推脱得一干二净,阿猫阿狗谁都可以继续假借银行这条线,发行形形色色的高风险、高误导性的金融产品,其中不乏坑蒙拐骗的产品。严格地说银行也是从犯,至少是知情者和协作者。凭各种滴水不漏的霸王条款,就将一切推脱的一干二净?难道防止社会上当受骗的唯一手段,就是一定要等到骗术一一曝光,骗子一一被公安擒获,再由法院按程序一一炒家罚没,用拍卖款一一偿还社会损失?银行就没一点责任?一旦真有什么责任无法推脱,也就是极个别员工的个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一举将这些员工都开除了,划清界限。


不兜底是错的,兜底更是错上加错——有的事情从头到尾都是错的。为什么包括银行在内的许多人却对参与这样的事情乐此不疲?这值得反思。


二、银行股破净


关于银行股破净暨创业板疯狂,姜建清行长认为:是有人故意对银行泼脏水。笔者认为:好吧,有人故意对银行股泼脏水——SO WHAT?ANYTHING ELSE? 


包括个人投资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这么说,但宇宙第一大行的掌门人也悻悻然地有如此一说,笔者认为是非常不恰当的。连宇宙第一大行都这么怂,让其它人尤其是宇宙行一众中小股东们和死忠们情何以堪呦 ?【要是】我是宇宙行行长,一听到有记者这么问我,我会斩钉截铁地这么回答:凡是创业板比工行股价高的上市公司,我行一律停办其除存款之外的各种业务,包括停办其贷款业务。嗯,手续费也要上涨10倍,尼玛爱谁谁。


是啊,他们只需卖掉1%的股票,就可以还清所有贷款;卖掉10%股票,都可以考虑联手收购宇宙第一大行了。居然还舔着脸来申请贷款,或是要抵押,质押,发行理财产品什么的——这其中必然有诈啊。




发表于2014-01-29

恭祝大家【马年吉祥】


马上发财,马上升职,马上对象,马上有钱,马上有房。。。。。


这些天,随着马年春节的日益临近,对股市的关注也有点散淡,有些心不在焉。广州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也越发稀疏,时速80公里是常态,公交车几乎人人有座。但出城尤其是出省的高速则是另一番景致,再次上演停车秀。平日4小时车程,不知12个小时是否够用?


上海的亲戚来了一大群,陪着他们东游西狂。还去了小蛮腰,一边观赏夜景,一边在旋转餐厅吃自助餐。但我对小蛮腰的自助餐感觉很不满意,品种少,贵价嘢不多,三文鱼和生蚝还限量,每次只给一点——不是说自助餐是可以随便吃,不限量的吗?服务态度也比较差,服务员和现场厨师都有点屌屌的,故作殷勤只是表面,内心显得比较高傲,在不经意之间就流露出容易察觉的优越感。再就是预订系统也给人很不好的直觉,个中有文章,大过年的我就懒得说了。可能是我的体验比较片面,但事实确实如此,小蛮腰的自助餐厅真的很一般。与【富力君悦】,【威斯汀】,【粤海喜来登】,【福朋喜来登】,【圣丰索菲特】,【帕尔曼】,可能还包括我现在已经不大熟悉的【花园酒店】等等各种自助餐厅相比,真是天上地下:价格最贵,服务最差,东西最少。是啊,最应体现广州形象的餐厅居然是这样,着实是有些鸠占鹊巢了啊。


说说近日不温不火的股市,一句话:反弹力度低于预期。给人的感受就是【送红包的动机还比较强烈,但能力有限,明显感觉到各路资金无心恋战】。

坊间有一种很不好的舆论导向,不停地灌输【新股特别火爆】,舆论在煽动不明真相的股民打新炒新——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大家不要认为【新股一开盘一律44%涨停 = 马上有钱】。【开盘一律先涨44%】这是政策制定者的错误,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可能是【里应外合,有意犯错】。这个44%涨停就是白给的,几乎不花钱。至于后续的一字板,又有多少是场内资金所为?按常理,微乎其微。大多是一级市场的配套资金在煽动人气罢了。这是用脚趾头都能分析到的。新股动辄30-50元,60-70的一抓一大把——傻子明显不够用了,原本骗到“10000个傻子,从每个傻子身上搞到三万元就整到三个亿。现在,傻子不够用了,比方说只有2000个傻子,那价格就得标高5倍才行。嗯,要从每个傻子身上一次过搞到15万”


—— 如果无人【炒新】,则【打新】很快玩完。

—— 为了维持【打新】的热度,就必须开盘翻番:这是被逼的。

—— 但开盘就翻番需要人气炒新,炒新则需要【N个一字板】。单单是【开盘先来一个44%】,这是打新。


没有交易量就没有一切,就算开盘价格标到100元,还是一钱不值,不名一文。呵呵,甘苦自知。


现在的情况是【先来个44%,然后跟着“很不确定究竟有几个的一字板”】。

我觉得这比以前上市一开盘直接先翻番乃至150%,200%是要好的。只不过,【不由分说先来个44%】太轻易,太廉价。【不由分说先来个44%再说】是“里应外合的结果”,令【防打新】,【防炒新】的政策愿景大打折扣。但不管怎么说,一级市场及一级市场配套资金的处境越来越难,他们很快就要完蛋了。真相完全不是坊间大肆喧嚣的【打新】【炒新】是多么多么赚钱。不瞒大家说,今天券商给我送礼了:说我是营业部唯一盈利的客户。毫不谦虚地笔者自诩:虽然我不见得很清楚地知道“该买什么,该干什么”,但我绝对清楚地知道“不该买什么”,“不该干什么”。【不炒新】,【不打新】,不买(=不看)创业板。这就是我确凿相信的根本原则。



【打新炒新】的最初阶段,比方说前一两个月,乃至前两、三个月,并不会特别消耗二级市场资金,

—— 封板几乎不要钱,

—— 打新炒新的初期大多也是一级市场“他们自己的配套资金”折腾,反复腾挪换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否认将有越来越多的二级市场资金中计,纷纷落入预设的陷阱,从而与我们诀别。印象中,他们在推销【IPO重启的必要性】暨【IPO重启机制设计的优越性】时曾信口谈到,


1、以前是15元发行,30-40元上市。而且还超募了5元。

一上市就透支了未来三年乃至五年的增长潜力,导致新股一上市就是三、五年的最高价。按“定价模型”,三年后才值30元的。


2、现在可好,

直接“自定义20元发行”,然后【不由分说先跳涨44%到30元再说,反正封两次板也不花钱】。超募没有了,改成“大小非当场减持”了,连三年后(为了减持)做一波行情的份内工作都免了。本来超募的资金好歹是进上市公司账的,名义上还属于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全体股民。现在可好,都直接进了大小非的口袋。

再说了,不由分说先干到30元,然后后面N个一字板。比起“以前的15元发行,30-40元首日翻番上市”也是半斤八两,什么都没改变。如果有改变,那就是比以前更糟。


战略上,

300-500亿资金的流失也不至于导致灾难性的恶果。是啊,总会有办法。


战术上,

逐渐逼近【明斯基时刻】的二级市场的存量保证金弥足珍贵,都是救命钱。现金流已不能再少了,场内现金由于新股的不断上市而被不断抽离,那些【炒新】资金将陆续被永久套牢。一季度之后,股市的不确定性加大,后市彷徨且有些迷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还能延续多久?这谁又能说得清楚。



发表于2014-02-01

今年【春晚】明显比较好看,吸引人



印象中,去年的【春晚】品质就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应该说“已经比较耐看”了。但“已经延续多年的被吐槽的惯性”依然强大。但即日起,我认为【春晚】再次夺回了“一哥”的地位。


事实证明,冯小刚的出品还是拿得出手的,经受了世界最苛刻的挑剔。

我觉得主要还是态度正确。【春晚】常年挨踢遭批、饱受质疑,除了自身原因之外,也确实有一定的不理性成分在里面。是啊,谁能逃过超过10亿人蓄谋已久的专门挑剔,专门找茬?许多人看春晚,并不完全是为了欣赏节目,而是为了从大年初一就开始品头论足。这让包括冯小刚在内的一众大腕们倍感惶诚,拿出了十倍的勇气和百倍的努力,折腾半年多,终于迎来了【2014年马年春晚】的成功,也算水到渠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彩旗】的转圈。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能重复做,并长期坚持下去,就成了不简单的事情——乃至成为一个奇迹。【甘于寂寞,甘做配角,将一件简单的事情长期坚持下去】,不经意之间,成就了舞台上最大的“角儿”,小彩旗一炮走红了。转圈是人人都会的基本动作,每转800个圈,就淘汰80%——剩余的20%进入下一轮。小彩旗连续4个小时转了8000多圈,【10个20%相乘 = 一亿分之二 = 一炮而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节目还有,

——【腹语,空空拜年】,

—— “毒舌蔡明 + 搜狐嘚吧嘚的屌丝主持人大鹏”,

—— “郭德纲的得意门生表演的相声,说你什么好”

—— 怀旧歌舞之“红色娘子军 、英雄赞歌”

—— 几首贺年歌曲,倍儿爽,玫瑰人生,黄渤的我的梦想,张靓颖合唱的想你的365天,等等

—— 冯巩的小品,送礼


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还包括【地球上最奢华的演播大厅 = 央视一号演播大厅】。


这个春节,与上海的亲戚在餐桌上闲聊时不可避免地也交流了各自楼市的楼价。一个综合印象就是【广州的楼价已经逼近上海楼价的八折】。


1、应该是1996-1999年,广州楼价比上海高。

模糊记得那时我在番禺某个郊区大盘购置第一套房,普遍的一手发售价是4000多,二手3000左右。上海浦东的一手房均价也就3000-4000元。


2、2000-2010年,上海楼价比广州高

上海楼市于2000年前后开始腾飞之际,广州楼市仍在筑底和盘底。广州楼市应该是在2003年慢慢盘出底部并形成突破,但那时上海楼市的增速达到最大,也最吸引眼球,而广州楼市是默默无闻的配角。印象中,差价最高的时候应该在2006-2008年,广州中心城区优质楼盘均价8000元,上海同等素质的楼盘均价是25000元。广州6000的房源,上海就是20000左右。


3、2011年至今,广州楼价的增速明显高于上海

广州楼价从2003年开始一直保持中速增长格局,没有哪一年涨得特别好。但简单的动作重复做,也架不住连涨10年啊。当年(SINCE 2003)广州8000的房源已经涨到35000,而6000的房源也涨到32000——符合预期。相比之下,当年(SINCE 2007)上海25000的房源现在50000,而20000的房源现在45000。


广州楼市与上海楼市之间的差价明显收窄——完全符合预期。大家可比照并参考笔者从2009年就反复贴过的那些预测图表。后面还将怎么演变?我觉得【继续延续当下的格局】


1、广州楼市与上海楼市之间的差价“还将继续收窄”

—— 上海楼价不会跌,但广州楼价的涨幅略高于上海


2、不排除在可预见的未来3-5年,广州楼价(仅指单价)等于或略高于上海楼价

——但上海“套型总价”肯定比广州的“套型总价”高


上海的两房100平米起步,中心城区两房就是400万起步。三房基本上150平米,700万起步。在广州,300多万可以买到小三房,500万时不错的三房,130平米。好一点的两房也就200多万。最终的购买力,体现为【买到一套房总价要多少钱】——而不是每平米单价。我私下不是特别精确、但也比较靠谱地判断:


一方面、上海家庭的购买力应该比广州家庭高,差距是大约20%-30%

一方面、基于购买力差异,上海的套型总价至少要比广州的套型总价高20%-30%。


但【上海的楼价】不见得必然比【广州的楼价】高。道理很简单,【面积 X 单价 = 总价】。总价便宜30%,也许单价差不多,因为一套“主流两房”的面积差了40%,“主流三房”的面积差了25%。

—— 广州主流两房的面积大约是70平米,上海100平米

—— 广州主流三房的面积大约是120平米(不乏大量105平米的小三房),上海是150平米起步。


上海楼市比较规范,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基本理念比较坚持原则,注重长期效应。而广州无论城市规划还是楼盘设计布局,“过于注重眼前,能凑合就凑合”的心态比较强,对一些应该固守的原则也不是很坚持。所谓【人有远虑,必有近忧】。


1、楼间距原则

广州只参考,却不坚持。上海坚持了原则。


2、楼梯楼总高:

国家的规范是不能超过20米。上海的楼梯楼最高六层,广州87.53%的楼梯楼都是九层。


3、套型对流,通风

上海基本是户户朝阳,南北对流。广州只有极少数楼盘坚持了【户户朝阳,南北对流】。在上海买楼,一般不问朝向的,只问是全朝南(不对流)还是“板式对流”。但在广州,朝南是高标准,全朝南是顶格标准,基本不问“板式对流与否”。毕竟,广州的楼盘,基本上东南西北四个朝向都有,甚至分成了6—8个朝向。


是啊,基于一栋电梯楼至少应配置“两台电梯”的标准,

—— 若要达到“户户向阳”的目的,只能是两梯三户。两侧是板式对流,中间夹着的那套是【全朝南】。

—— 若要达到“户户向阳,南北对流”的目标,只能是两梯两户。

—— 另外,楼间距达到“楼高的150%”的基本标准了吗?


熟悉广州楼市的朋友很清楚,广州两梯三户是极其罕见的,两梯两户的楼盘基本上都是豪宅,甚至很多豪宅也是两梯五户。最终的结果就是广州以更小的城市面积,收容了更多的常住人口。不妨将没什么比较意义的【城市国土面积】摆在一边,也将【城市建成区】这种政绩成分居多的数据仅供参考。感觉上,广州中心城区面积大约是上海的25%左右,应该不超过33%,但广州的常住人口至少是上海的一半。单位面积内,广州的人口密度比上海高了很多。


一方面、这导致广州的商铺要比上海好很多,早就成为既定事实。

一方面、这还将导致广州的住宅单价有可能直追上海,

虽然套型总价必然受制于各自的家庭购买力限制。也许有一天,LET ME SAY,就在不久的将来,两地楼价仅从单价上看,应该很难再有所区分了。


发表于2014-02-02

大哥春节快乐。


春节杂七杂八的事,给大哥拜年也晚了点。


楼盘及城市规划,长三角的城市似乎普遍较好。

板楼,容积率一般控制在3以内等等,连城中村都控制得很好,南京没什么城中村,对违建打击力度一直很厉害。

相反,昆明就差好多,跟广州一样,这两年盖的基本都是塔楼,特别是城中村改造的楼盘容积率几乎都在4以上,甚至有些高达6,7。

所以我明显感觉这两年昆明房价及房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但长三角的城市,这两年污染越来越厉害,空气几乎天天都是中重度污染。

发表于2014-02-04

杨兄马年大吉


祝愿老兄一切顺利,心想事成。

我在2013年曾陆续游历【成都】、【武汉】、【天津】和【无锡】等地,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较高,经济较发达,各种指标排名靠前且极具代表意义的二线城市。在很多方面,如果仅仅比较枯燥乏味的统计数据,这些城市与广州、深圳也非常相似。但楼价却存在天壤之别。在天津我没遇到几家像样的中介,没有刻意走访,所以情况不了解——当然,几乎没有遇到过中介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个事。象成都,武汉,无锡的中心城区的优质二手楼盘我大致有所了解,都是10000左右,甚至更便宜。城乡结合处就更便宜了。象无锡,GDP一般也在TOP 10里面的。无锡的规模比成都和武汉小,反而是这几座城市地产中介密度较高的城市。


如果一座城市缺乏【地产中介多过米铺】或【地产中介多过银行】的现象,我认为,这类城市并不存在【我们说的楼市】。若一座城市只有一手楼市场,二手楼市场极不发达,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也无所谓楼价的涨跌,自然就无所谓财富效应。不动产在这类城市更近似于单纯的耐用消费品。

是啊,如果连“夫妻店”这种小地产中介都无法从中找到一杯羹,地产中介这个业态几乎不存在或不成规模的话,又如何能够扛起【更广泛群众的财产性收入】的重担呢?一个“夫妻店”的要求很简单,营业额2-3万,纯收入7-8千即可生存。如果这种要求都无法满足,说明不动产买卖和租赁现象几乎不存在,也即这里几乎不存在楼市( = 市场)象地产中介这类“100%市场化,零门槛,行政干预几乎为零的行业”,是最能够体现一座城市楼市真实的发展状况的。


成都,武汉,无锡,天津等城市也不能说地产中介完全没有,但个人总的体验是【地产中介 = 楼市的象征】还处于极其幼稚弱小的发育阶段。这说明【供应与需求】是极其弱小的,至少足以说明【需求】是极其弱小的。也许这个时期将延续很长,也许就永远停留在这种幼稚弱小状态。


真正的楼市只存在于①北京,②上海,③广州,④深圳,⑤杭州,⑥厦门,⑦南京等屈指可数的几座城市。这些城市存在大规模的不动产交易,买卖和租赁。因而存在对普罗大众有意义且息息相关的楼市(=市场)。大城市对于普罗大众的价值恐怕也在于此。只有这里,才有故事、有机遇。也只有这里,才会经常发生点什么,由此改变一批人的命运,实现一批人的梦想。


—— 如果一座城市保有大规模的地产中介,说明这座城市有楼市。有了楼市,楼价才有意义。

—— 反之亦然。如果一座城市没有成行成市的地产中介,说明这座城市没有楼市。既然没有楼市,楼价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既然没有“有意义的楼价”,也就没有财产性收入这一说了。我认为这类城市的楼房仅代表一种耐用消费品,当然这座耐用消费品也具备一定的金融属性。


昆明我虽然去过,那是很久之前出差,对于昆明楼市的了解几乎为零。但根据常理推断,昆明应该与武汉,成都等地相似,可能昆明楼市也处于极为初级的业态。对于这类城市的楼价,不能按一线城市的标准去看。但这些【区域节点型】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也不能彻底看死(一定行或一定不行),说不定今后会有起色。或被某种契机所感染,出现某种重大转机。在我看来,这类城市楼市的不确定性高,唯一的优势补偿是进入成本极低,且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如果自身确实有这个客观使用需求的话)。


广州楼市这两年的楼价涨幅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结构行情】

—— 以前涨幅较大的中心城区滞涨或涨幅很小,以前涨幅滞后的中心城区涨幅比较突出,较短时段迅速拉平长期的欠涨(主观)。大伙先把好桃子都挑走了,有缺陷的桃子一度卖价不高。后来,有缺陷的桃子也纷纷按好桃的价格陆续卖掉了。只是比好桃子的价格低了一点,但比以前的价格高了不少。


—— 有市政重大利好的城乡结合处,以及【早就蓄势待发 = 早就存在各种涨价内在因素】的城乡结合部,涨幅较好。


一句话:广州楼价的普遍性上涨已经很难看到了,涨就是略微小涨,难以察觉。每年挑几个地段涨,而不是整体性的普遍上涨。


租金涨幅继续保持坚挺势头,而且看不到停滞的迹象——这符合预期。

当初2500的,后来涨过3000,继而又涨到3600。现在继续涨到4500似乎没阻力,老租客这么长时间了不方便开口,若退房换了新租客,随口一说即可办到。


若楼市与股市比较,我认为

主板是一线城市,

创小板是二线城市,

三板市场是二线以下城市。


真正的长期机遇,往往存在于交易活跃,参与者广泛的主板市场。创小板类似温州,三亚等,某种契机下,存在爆炒的机遇。而且这种机遇一旦来临,会炒得让人莫名其妙:用现象解释现象,因为涨了所以还要涨。但一阵风过后,难免一地鸡毛。象温州,也有几年楼价火爆,交投活跃,比广州贵。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12页